【致敬百年】建筑学院“情怀城乡,筑梦国土”城乡规划学学术周第六日“多元 协同”——城乡规划学科论坛成功举办

2020年5月30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情怀城乡,筑梦国土”城乡规划学学术周之“多元 协同”城乡规划学科论坛成功举办。会议采取ZOOM在线会议室方式,同步在Bilibili网站同步直播。直播平台人气值爆棚,最高峰人气值达3.7万,又一次刷新了哈工大城乡规划学学术周云端参会热度的最高值。

本次学科论坛特别邀请到九位重量级国内外学术大咖,他们分别是: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院院长段进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C)张庭伟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先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武廷海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陈天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宋彦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徐苏宁教授。

围绕着“多元、协同”论坛主题,九位就时下热点、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为师生、校友和网友带来一场为期7个小时的,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论坛开幕式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澄教授主持。孙澄院长简短地向大家介绍了各位与会嘉宾,并代表建筑学院向与会嘉宾及广大校友们的云端莅临表示感谢。接着,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韩杰才院士代表学校致欢迎辞,感谢嘉宾们的莅临,以及对哈工大百年校庆及相关活动的支持。随后,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院士代表与会嘉宾们进行发言,回顾了哈工大百年建院的发展历程,向哈工大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表达了殷切期望,并祝贺哈工大及哈工大建筑学科百年诞辰生日快乐。

接下来进入与会嘉宾们主题报告环节。主题报告环节分为上下半场,其中上半场五场主题报告,由冷红教授主持,下半场四场主题报告,由赵天宇教授主持。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吴志强院士主题报告:未来城市技术

吴志强院士的主题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未来城市技术预测的背景和意义、未来城市技术预测的思路与方向以及未来9大技术领域NEWDOLIST与展望。首先,吴院士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为切入点,基于“大(数据)、智(能城市)、移(动通讯)、云(计算)”的宏大回归与推演,前瞻性的提出了预测未来我国城镇发展的十大基本背景,包括(1)精准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规律。(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3)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城市人需求变化。(4)人类对更长健康寿命的期望。(5)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新模式。(6)新能源模式带来的变化及面临新问题。(7)大规模建设转入既有建设的维护与功能提升。(8)对于城市建造和维护的精度、敏度、频度具有更高的要求。(9)科技创新将成为城市最为核心的竞争力。(10)区域极化和城镇群落协同。在此基础上,吴院士提出了2020年“和板理论”,并针对未来城市规划技术的发展提出“五大突破口”,包括:城市全生命周期的智化、“新基建”的全面建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智能化、城市物质感知到城市情感感知的转变、城市迷走神经微系统的建构,为未来城市规划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最后吴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名词——“NEWDOLIST”,用以总结未来9个置顶技术领域,对促进传统城市规划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指明了城乡规划学科的新方向。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院士《未来城市技术》

 

段进院士主题报告:新时期规划学科发展的新思考

段院士阐述了从农耕文明时代过渡到生态文明时代的社会发展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阶段城乡规划的目标、技术、方式的更替与发展,进而提出当前时代规划学科发展的一些新思考。

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由此对城市人居环境带来的严峻考验,段院士认为后疫情时代应该对规划学科发展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规划问题,包括:(1)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医疗系统短时间瘫痪;(2)九省通衢,交通便利,反而加剧了疫情的传播,只能采取封城手段;(3)城市应急医疗空间不足;(4)社区基本生活必需品短期供应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七点应对方案”,包括:(1)在国家层面整体调度,疏解单个城市压力,联合抗疫;(2)智能建造技术实现快速应对和复合利用;(3)智能建造技术提升施工效率和精准度;(4)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疫情实时查询、可视化、接触人员识别,分析预测;(5)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疫情实时查询、可视化、接触人员识别实现了危机应急地图;(6)利用互联网、自动化等新兴技术手段,办公、教育、就医、突破时空限制;(7)利用互联网、自动化等新兴技术手段,提高物流配送等活动安全性。进而,段院士提出规划从理念的转变、行动的呼吁转向空间规划设计的落实,体现在三方面的促思,包括:结合“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疫情防控体系构建;推进规划“留白”机制,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建立“防御单元”,合理组织社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及阻断方式。最后,提出新时期城乡规划学科的使命是让城市朝着更韧性、更智慧、更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段进院士《新时期规划学科发展的新思考》
 

张庭伟教授主题报告:百年校庆,百年规划

张教授应对哈工大百年校庆,首先对哈工大的发展历程及对规划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强调城市规划的初心是以公权力干预土地使用,取得经济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两方面平衡。提出规划要展望未来,指出方向,也要回顾历程,不忘初心。

报告中,张教授系统地分析了当前规划的变化,包括:从规划设计扩大为政策设计。从创造及改造城市空间扩大到管理城市空间及参与社区治理。政府部门的规划机构必须下沉基层,寻求新方法。城市建设投资转向基础设施及城市韧性建设。新技术带来对规划师及决策者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张教授认为规划学科需要改革,基于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四十年来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二是应该符合国际城市规划界已在实践中经历的演变方向,借鉴百年来规划学科演化的历史。最后,通过对中外规划实践的总结,张教授提出“城市规划是一个有用的工具箱”,其核心是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呼吁规划工作需要多学科协同工作,开放兼蓄,深入社区、企业、基层共同寻找对策。

张庭伟教授《百年校庆,百年规划》

 

王凯院长主题报告:转型发展时期的规划选择

王凯院长从当前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和城市规划的前瞻和思考两部分进行了阐述。认为在我国进入经济速度和结构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城镇化发展从重视规模转向提升质量的新时期。今年新冠疫情的突发,暴露出我国既往40年城市发展中在健康、安全和基层民生保障等方面的不足。因而城市规划转型是必然的,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需要关注健康和韧性两大主题。对于城市规划的前瞻和思考,王凯院长认为需要了解世界从自由全球化时代进入调整时代的发展特征,从产业变化,人口老龄化和创新发展等方面更新城市规划理念。近年城市规划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关注社区尺度层面,规划规则从传统指标转变为导则指标,规划工作方式会有更多的公众参与、集思广益和众筹智慧。最后,王凯院长总结世界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大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发展走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规划学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王凯院长《转型发展时期的规划选择》

 

彭震伟教授主题报告: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演进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学科发展展望

彭震伟教授首先介绍了城乡规划学科在生产力发展观阶段,经济增长发展观阶段和综合发展导向的科学发展观阶段三个时期的特点。彭教授认为,在生产力发展观阶段,城乡空间成为工业生产的载体,城乡规划是落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重大项目布局的工具,学科知识体系带有明显的工程技术色彩。在经济增长发展观阶段,城乡空间由单一生产性功能转向综合服务型功能,城乡规划是挖掘各类城市要素的价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追求效率,不同学科介入到城乡规划领域。当下,城市空间追求健康发展目标,城乡规划从之前的技术工具转向公共政策,而城乡规划学科则进化为独立完整的一级学科。目前在国家正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彭震伟教授认为国土空间规划需要综合和系统的学科体系支撑,学科发展需要在规划实践中相互支持和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融合,解决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课题。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要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特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其应对社会变革的能力。

彭震伟教授《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演进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学科发展展望》

 

武廷海教授主题报告:中国城市及其规划之本质——疫情下的思考

武廷海教授首先介绍了新冠疫情期间城市重要空间的变化特征,认为疫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思考城市及其规划特别的视角。每个城市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由于国家体制、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不同,造成城市治理及规划的多样性。随后武廷海教授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及规划观念,提出从历史上看,中国城市就具有盛人之器和治理工具的双重功能。

对于我国城市规划本质,武廷海教授认为国家的控制城镇化实践的一种法律手段和技术工具,不仅要使空间生产的外部物质形态合理化,也要维持和调整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城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城市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独特作用,面向城市治理的城市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国土空间格局、人居环境建设的共同需求。

武廷海教授《中国城市及其规划之本质-疫情下的思考》

 

陈天教授主题报告:“新工科”背景下城市设计学科多轨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陈天教授系统地阐述了从“新工科”建设与“天大行动”、城市设计学科教育现状、城市设计学科多轨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三个方面内容。首先,在基于本行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以及人才强国等背景下,介绍了新工科建设工作的展开。其次,谈到城市设计学科当今新的发展机遇,提出探索城市设计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并以天津大学及国际知名高校为例,对比介绍改革中的城市设计专业发展状况,展望城市设计学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陈天教授提出城市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框架,从多阶段多角度探讨如何培养跨学科的“新工科”复合型城市设计人才。

陈天教授《“新工科”背景下城市设计学科多轨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宋彦教授主题报告:协同与科学导向的第三方参与沿海气候适应性规划——对规划教育的启示

宋彦教授以美国气象灾害应对制度与存在问题为背景,介绍了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海岸韧性研究中心(Coastal Resilience Center,CRC)应对飓风灾害的工作思路以及协同路径与规划工具。重点强调CRC在2016年马修飓风灾后修复工作中通过数据、决策以及技术支持对政府、社区和人民的协同的优势与作用。并以此为引,反思目前规划教育中课程设计与内容的不足,回应了协同规划模型对规划教育的用途,从不同规划阶段及其主要工作的视角出发,提出现阶段高校培育的规划师所需要的各项技能以及担当的职责。最后希望未来规划教育能够通过模型、规划、行动、教育四个方面,具体落实在宏观、中观及微观层次中。

宋彦教授《协同与科学导向的第三方参与沿海气候适应性规划——对规划教育的启示》

 

徐苏宁教授主题报告:城市设计的“哲学”思考

徐苏宁教授通过三个城市设计的哲学问题,即“城市设计是什么?”、“城市设计从哪儿来?”以及“城市设计要往哪儿去?”展开主题报告。徐教授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从整体和长远目标来思考城市发展;是一种治理方略,需要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多领域多角色的共同参与;是一种管控方法,能够落实空间愿景到空间行为的转变。城市设计来源于建筑学,用以解决建筑的营造过程中出现的空间问题,并与城市规划形成“一仆二主”的相互关系,同时也与中国的发展密不可分。最后徐教授对城市设计在基础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行稳致远的发展道路提出未来展望,详细介绍三个层次中城市设计的关键侧重点。

徐苏宁教授《城市设计的“哲学”思考》

 

在论坛进行过程中,与会嘉宾们也通过主持人收集到的B站上的问题,与哈工大的校友们及全国各地的B站网友们在云端进行了互动交流。经过近7个小时的学术探讨和思维碰撞,擦出了学术理想的火花,相信这火光将照亮哈工大城乡规划学科在新时期前行的道路,我们哈工大的广大师生们也相信这条道路的开辟离不开各位师生与校友的“多元”化发展与“协同”合作。哈工大城乡规划学科的未来定当不负众望,再续辉煌!此次城乡规划学科论坛圆满成功。

 

附嘉宾简介

吴志强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建筑学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段进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成员;

张庭伟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C)城市规划系荣休教授;

王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住建部人居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城乡建设规划标准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彭震伟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住建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兼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

武廷海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兼副秘书长;

陈天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城市空间及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育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建筑学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委会理事;

宋彦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城市规划系终身正教授、北卡罗来纳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林肯土地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城市精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

徐苏宁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城市设计学部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