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计算学部跨校区组建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

        2020年7月1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批准成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研究所隶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凝聚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威海、深圳个校区计算机系统结构方向的资源,团结一校三区科研和教学力量,通过协商、协同、协作,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合力,服务一校三区的学科发展。

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由哈工大本部、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师资与科研团队组成,现有教师30教授/博导7人(优青1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博导3人、副教授/硕7人,讲师12人。在读博士生研究生25人、硕士研究生54人。

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在组织结构上划分为管理团队学术委员会部分。

 

1. 管理团队——负责组织实施研究所内部管理事务。

名誉所长: 杨孝宗教授

所长:       左德承教授

副所长:   季振洲教授、刘宏伟教授、王鸿鹏教授

所长助理:董剑教授

 

2. 学术委员会

主任:

杨孝宗(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委员:(按姓名拼音顺序)

  旭 (北京大学教授)

慈林林(原火箭军装备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勇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韩银和(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

刘爱民(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华 (曙光云计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汪东升(清华大学,教授)

谢向辉(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东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教授级高工)

学术委员会委员都是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的知名学者或产业界专家,学术委员会为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应用研发等方面的战略决策与学术发展提供指导。

 

3、发展历史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的2个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之一。先后研制出中国首台模拟计算机、中国首台数字计算机、中国首台容错计算机RCJ-1,计算机系统结构方向是中国首批博士点之一。围绕计算机系统结构这一核心,在多机系统结构、容错计算技术、复杂计算系统测试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等方面相继展开研究,取得了“神舟飞船返回舱数据管理分系统原型系统”、“航空/航天/航海计算机容错测试系列设备”、“高端容错计算机评估技术与系统”、“云计算系统评估技术与系统”、“国产高可用双机服务器”、“专用穿戴计算机技术及系统”等一批标志性成果,作为三个挂牌单位之一成功组建主机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我国在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今天的哈工大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技术基础雄厚、研发成果丰硕、涌现了一批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的知名学者。

 

4、知名学者

杨孝宗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IEEE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计算专委会资深委员曾担任CCF计算机体系结构专委会副主任,首届CCF容错计算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在美国CMU大学从事两年容错计算研究工作。作为技术骨干研制出第一台国产容错计算机RCJ-1;主持研制“神舟号”飞船返回舱数据管理分系统容错计算机原理样机主持完成多项关于容错计算系统和评测的预研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国际重要期刊及会议发表20余篇,国内一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EI、SCI收录40余篇。授权发明专8项。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容错计算技术,故障注入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可穿戴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可信计算技术等

 

左德承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机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计算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专委会常委,国际期刊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for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副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容错与移动计算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高端计算机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作为国家863”重大项目“高端容错计算机”首席科学家主持项目研究,为国产关键应用主机研制、应用与推广,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做出重要贡献。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了系列故障注入器及容错测试仪系统的研制工作;作为主要研制人参与了“神舟号”飞船返回舱数据管理分系统容错计算机原理样机研制;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863项目、部委预研项目,并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体系结构、容错计算、移动计算。

 

季振洲教授

博士生导师,部委级科技专业组成员、国家科技项目与国家级科技成果评审专家;曾担任CCF计算机体系结构专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系统结构与安全、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等研究。现作为负责人、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防科工局技术基础项目1项。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要研究实现了多核处理器安全攻击与防护、瞬时故障演化恢复等。主持国防科技项目3项、航天863项目3项,主要研究了面向新型国产元器件、工控控制基础产品、工业装备关键产品及航空航天信息处理等应用环境多核处理器及嵌入式系统可靠性,实现核级冗余容错和硬件加固可靠性设计。主持完成了工业千兆防火墙研制,实现了自主研发高性能硬件防火墙。通过这些研究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

 

刘宏伟教授

博士生导师,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计算机技术领域协作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容错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体系结构技术。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部委预研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授权专利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与人合作出版教材2部。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王鸿鹏教授

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高级会员、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委员,同时担任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发改委创新中心评审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机器人、机器视觉、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承担过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十五”重点国防预研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

 

刘川意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奇安信数据安全研究院院长、深圳市视觉目标检测与判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出任国际云安全联盟CSA大中华区常务理事,中国密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空间新兴技术安全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人才教育联盟常务理事,深圳计算机学会网络安全专委会主任,鹏城实验室双聘研究员。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空间安全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及核心骨干参与国家973计划、“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 计划项目等重大课题。出版专著2本,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SCI/EI论文27篇,申请专利27项。

代表成果:带领团队研发基于新一代云安全体系架构的云堡垒机产品,历时近7年技术攻关,成果获2019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国际上获多个市场领导者奖和云安全体系架构前沿技术奖。大规模应用于党政军重要部门、国家重大活动保障等,支撑了全国3000余个政企云业务的安全运营,近3年产生13.61亿元经济价值。

代表成果:带领团队研发基于安全隐私保护的数据价值挖掘平台,提出了调试环境与运行环境分离体系架构,实现了安全隐私数据价值挖掘方向上的全新安全数据交易平台及关键技术。该技术平台具备数据沙箱、数据安全融合、数据流动智能审计等能力,有力解决了卫健委、电信、铁路、航空等关键部门跨域数据融合分析的技术难题。参与金融、通信、医疗等重点行业5项数据安全相关标准的制定。仅医疗行业在天津、山东等地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覆盖1.15 亿人、865 亿条数据。

 

张永兵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计算摄像、系统结构、视频编码研究,通过集成电路、信号处理、傅立叶光学等方向的深度交叉,探索新型的嵌入式图像获取与处理方法和设备。发表期刊/会议论文100余篇,获国际会议论文奖2项。所提嵌入式编码光照体成像系统获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所提深度信息重建方法在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微软研究院等组织的Middlebury (v2)双目立体匹配公开测试平台排名第一,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电子学会、IEEE、SPIE和美国光学学会(OSA)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学会会员。负责或参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10余项,获5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多项科技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