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身远游,并不独行——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二)

回国四天,仍然过着东三区的时间,时差令我彻夜无眠。一遍一遍地翻着留下的照片和视频,回忆着当时的美好,三周的时间早已过去,当下,我在中国。

初遇俄罗斯,是在叶卡转机的机场。第一顿俄餐,开启了我的惊喜之旅。在叶卡机场看着候机室盖着羽绒服睡觉的人,感受到了比哈尔滨还极端的温度。想着已经慢了两个小时,接下来还要再慢三个小时的时差,相当于每到一个地方都是新的一天,累的同时还有满满的期待。 

在尝试了很多次如何把这篇富有仪式感的文章写成总结后,我还是决定分为学习和生活两部分。

两周的学习生活,课程安排和游览参观错落有致。Molecular Gastronomy,一个听起来就很有趣的课程。上课的教室就相当于一个厨房,有着各种烹饪器械和锅碗瓢盆,实验室则是一些显微镜和设备仪器。每天由一节专业课和一节实验课组成,上课的时间和方式也都是很随意。由于我在的那两周赶上圣彼得堡反常的天气,老师们常常和我们抱怨天气炎热到他们受不了,即使上课的教室甚至我感觉到一丝寒冷。但是一般室内和公交等没有空调的地方,人多时温度可能接近30度,对于已经习惯了夏天20度的他们,确实是他们不能承受之热了。但这也刚好成全了我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领悟这个城市的风采。

上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微生物学习,从分子层面介绍烹饪过程中的化学过程。最有意思的是,第一周的实验课上,我们自己制作了由一种酶发酵而来的酒,四种由牛奶发酵而成的俄罗斯传统奶制品。第二周上课时老师怀着可能集体“食物中毒”的心态,品尝了我们的成果。记忆深刻的味道,都是酸的。

老师请来了已经毕业的学生给我们上课,每一道传统俄式佳肴在分子层次上的解读,有太多的专业词汇听不懂,从最开始挣扎着查单词,到最后静静地看着小哥哥熟练地忙前忙后,吃光才是最终任务。

文化交流的部分当然是分享自己国家的美食了。从中国香港到新加坡,从印度到荷兰,各国的美食及文化被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而我分享的则是众多中华美食中低调且有着悠久历史、同样由微生物发酵而来的美食——腐乳。两位印度留学生常常在课间和老师们讨论各种菜的做法,即使俄式英语和印式英语的交流不怎么顺畅,大家一起聊的还是非常开心。

学习之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每天下课后独自在城市里游荡是我最自由的时光,随处可见的呆萌鸽子是城市中的小精灵,它们和圣彼得堡人一同起居,到了晚上躲起来,不见踪影。有时不看地图信步游览来感受这城市的温度,会有一些偶然的邂逅。我逛遍了圣彼得堡满是游客的景点,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艺术馆;坐遍了各式公交,沿着每一条平凡的街道,欣赏巴洛克风格建筑。地铁又是另一番场景,一节一节不连通的车厢,令人震惊的机械设备运行声音,大到即使用吼也不能听得清,而缓慢停车后,剩下一片寂静。人们从不交谈,脸上也常常没有任何表情,发现他们性格中的外冷内热,应该都是后话了。从接受不了巨大噪声后的尖锐耳鸣,到不知某一天突然发现已经习惯了这个声音,也就是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街头演出,有些是为了维持生计,有些只是单纯热爱街头表演的乐趣。坐在地上看演出是最舒服的事,虽然听不懂歌曲的意思,但是我常常能在听过一遍以后就记住那旋律。涅瓦河畔的游船上的狂欢,以及狂欢后令人留恋的夕阳,凌晨一点的开桥都让我流连忘返。遗憾的是海军节那天没有去河边凑热闹,错过了一睹普京总统风采的机会。作为弥补,我去影院看了提前上映的碟中谍6,除了听不懂之外,都好。一个有着强烈文明自觉的城市,同样有着文明的交通。路上车速都很快,但是大家从不争抢,也是这种礼让才保证了交通的通畅。只要有行人通过的道路,无论多快车速,司机都会远远地停下来等待让行。

这趟旅程收获颇丰,除了体验到了异国的美食美景和风土人情,也让我对其他事情有了更深的思考,认清自我,明确方向。此次交流是这个夏天最难忘的回忆,我会永远铭记在心。希望以后的某一天,我能重新回到这里,说一句——好久不见。

 

制作美食

一起合作

城市游览

 

张铭桐1150610101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