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至16日,团队成员刘昊鹏,胡彬彬,李长青前往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原2008年5.12汶川地震震中),开展了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首先前往漩口中学地震遗址考察,在专业讲解员的讲解下,团队成员系统地了解了汶川地震的发生机制、破坏特征以及救援和重建工作的开展情况。团队成员重点关注了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在巨震作用下的响应,结合前期的理论学习,深入探究了地震中填充墙的破坏机理以及对框架结构的影响机制。团队成员们身临其境,深刻地感受到了巨震的破坏力,加深了对地震工程理论的理解。
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刘昊鹏表示:“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参观,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防灾减灾事业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参观漩口中学地震遗址,让我充分了解了巨震作用下填充墙结构撑杆模型发生的机制、现浇结构节点的损伤状态以及现有结构形式存在的不足,激发了我对结构形式创新的兴趣,更有动力投入到今后的科研工作中。”

团队成员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团队成员考察建筑物倒塌情况
在参观地震遗址后,团队成员开展了当地居民的走访调研,通过深入采访的形式,收集了当地居民对灾后重建的宝贵反馈。居民们纷纷就建筑位置、建筑质量、功能布局及抗震性能等关键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多数当地居民对重建房屋的抗震性能和居住环境感到满意,并深切缅怀了17年前在灾难中遇难的同胞。

映秀镇重建现状
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胡彬彬表示:“参观地震遗址后,看到时隔17年后的地震遗址纪念台上依然鲜花簇拥,这让我不禁感受到中国人万众一心的凝聚力。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悼念,更是对生者的一种激励,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更加团结一心,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作为群灾之首的危害,感受到抗震韧性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要投入到防灾减灾与抗震韧性研究之中的信念与决心。”
实践的最后,团队成员一同前往“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参观当时的抗震救灾的情况,通过实物模型、影像资料和互动装置,让团队成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地震来临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毅力,深刻地感受到了建筑群人员疏散、抗震韧性评估等科研方向的重要性。

团队成员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
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李长青表示:“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防灾方向的博士生,我深知,地震本身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工程优化以及社会动员等多方面的努力,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让灾难的影响降到最低。作为防震减灾方向研究人员,我会持续关注和学习抗震技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减少人员伤亡。”

李长青采访当地居民
通过此次活动,团队成员不仅提升了科研能力,还深刻体会到了抗震救灾精神的伟大意义。未来,团队成员们将继续致力于地震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推广及灾后重建工作,为建设更加安全、韧性的城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