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学生团队获2021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二等奖

2021年6月20日,从准备到施工历经半个月的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圆满落下帷幕。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学生团队马亚东、李彦慷、蒋子怡、韦应乐、石天龙和王飞阳设计和搭建的作品《旋毓》,获得竞赛二等奖。

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始于2007年该校的设计课程教学,并在此后的发展中逐渐扩展走向全国。2012年,同济大学建造节正式成为一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同济建造节是全球规模最大、规模最广泛的面向低年级建筑生的建造活动。本届同济建造节受疫情影响,采用多地同步竞赛的方式。除了同济大学14支代表队外,还有来自国内院校的18支代表队和1支国际学生代表队分别在17个城市、21个校园里同时进行建造。比赛首次采用云端直播的方式,使异地建造的33支代表队进行即时互动。

本届建造节紧扣疫情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想要保持亲密但又不得不保持距离的建筑诉求,以“亲密与疏离”为主题,要求建造一个可满足三到四人同时共享的安全交流空间,这对大一的萌新同学们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哈工大代表队的6名大一年级同学,在接受了近一学期的专业课教学之后,用他们的设计灵感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设计理念

呼应塑料中空板的材料尺寸900mm*900mm,在编织方式不尽人意后,果断做出利用单体搭建的决定。利用中空板中空、竖直方向承受能力强、具有一定韧性的特性,对单体进行不断尝试。最终决定构建了由900mm*900mm整张板裁割而成的单元构件,既体现中空板柔韧特性,又可以多方受力,保持结构稳定。

单体尝试与摸索

 

成果展示

“独立的路径与穿插的空间满足安全距离,动线中又有视线与行为上的交互”是对竞赛主题“亲密与疏离”的解读。

作品由两个曲面相抵形成,通过同一单体构件的组合完成空间的围合和建构,单体伸展方向以及曲度的渐变使作品具有韵律感。两条逐渐变宽的路径的设计,有效避免人与人的接触,通过一个转弯到达开阔的空间,使人们相见时获得一种柳暗花明的欣喜感 。从整体来看,两个大的U形空间彼此穿插 ,但在内部营造出相互疏离的空间,满足了在疫情中人与人需要亲近但又保持距离的建筑诉求。设计通过高低、曲度、光影的变化形成有趣的路径与空间。既保持了安全距离,又通过视线与肢体的交流让我们温暖彼此 ,象征疫情中人与人心灵的相互依偎。

 

感悟

石天龙:又一年“风语筑”完美谢幕,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年的建造节可谓是在不变中又藏玄机,不变的是材料和它熟悉的特性,变的是陌生的尺寸和大小;不变的是取自大时代背景下的主题,变的是别样的线上云参赛,不变的是同样焦头烂额的老师和同学,变的是年年常新的稚嫩面孔。与我而言,参加建造节的初衷,或是因老师的引导,又或是为了成绩,刚开始是不愿,书写到第37天便成了不舍,不舍通宵的快乐,不舍这场激烈的战斗,不舍一起战斗的我们,战斗到白热化发现成绩都不重要了,最后只剩享受,享受各位老师的可爱,享受与队友并肩作战。明年次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二等奖第一名都拿到了,一等奖还会远吗,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们永远在路上,明年可能不是熟悉的我们,但是会有另一群人带着我们的热血重新出发,我们也将以新发硎之利刃扬帆起航,这可能就是建造节的意义吧。愿君佩剑,归来仍是少年。

 

韦应乐:从同济建造节学校的初选拔开始,面对学校出的意想不到的题目,我们思考着如何去创新,到研究塑料中空板的材料性能、分析往年的优秀作品、对建造作品建造方法的归类,我们似乎比集中周还要忙,之后,比赛题目发布,大家每一个人都不断的发展、研究、挖掘到最后不得不放弃此时的方案,从头开始,我们尝试了太多的方案,最后才融汇成了这一个作品,多少天来,两个校区无数次的往返,老师陪着熬过的夜、通过的宵,凌晨回二校区西门口的大爷,夜晚主楼阳光大厅唯一的我们,真累呀,但它教会我们好多,分析人的尺度、建筑的"表情"与"氛围"!

 

蒋子怡:同济建造节圆满落幕,很感谢参加此次活动。回首刚接触同济建造节,一个月以来的经历仍历历在目。前往三区搬运材料、着手探索中空板的特性、制作纸模推敲方案、校区间的奔波、搭建过程中队友间的相互支持。对我来说,本次活动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便是认识到“潜力”的可能性,方案无限调整的潜力,思路不断跳跃的潜力,单体构建的潜力,身体与心理承受能力的潜力...尽管困难重重--突然更换为小尺寸中空板、思考方案灵感穷尽、身心俱疲,但是并肩作战的队友们相互打气,共同思考,短时间内组成了一只互补的团队,教师们亲切、细致、关怀备至,给予我们鼓励与支持。当搭建完成的那一刻,恍然发现自己已深陷其中,经历千回百转,才懂得,中途那般多的枝枝蔓蔓,需要的,是留在时光里的披荆斩棘与披星戴月。回首,不留遗憾,向前,昂首前行。

 

指导教师 程方力:很荣幸能够指导今年的参赛团队,我们的方案从材料尺寸出发探索了中空板的可弯曲特性,通过对单体构件的设计与组装,完成了两组独立的大跨度结构,从而回应”亲密”与“疏离”的空间主题。建造节给予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初入建筑学的学生亲身经历从“想法到建造”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过迷茫、兴奋、疲倦与坚持,我相信这短短的设计周期将影响他们接下来的建筑学学习。另外,作为第一次指导建造节的教师,我想感谢系领导对我的信任,同时感谢于戈老师、郭海博老师、叶洋老师和邓曦老师的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