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研知行】马克思主义学院“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延安精神”暑期实践活动纪实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2018年暑假赴红色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延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724日与725日实践团成员分赴南泥湾和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开社会实践活动。

724日实践团成员在解保军老师和石影老师的带领下,一行11人来到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学习南泥湾红色精神。实践团成员分别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三五九旅旧址进行参观学习。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中,实践团成员了解了南泥湾由“烂泥湾”向陕北好江南的蜕变过程,更加深刻的体悟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茂密的树林,湛蓝的天空,茁壮成长的庄稼,宁静的村庄,以及淳朴的人民。这就是陕北的江南,黄土之上的南泥湾。半个多世纪以前,三五九旅用他们的双手和热血开垦了这片土地,从物质匮乏到大丰收只用了三年。毛主席亲笔书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动力,也成了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在物质资源丰富的今天,对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轻一代来说,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去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如何去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谨记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造就的。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或许不再会有当年那种物质之短缺,环境之恶劣,却同样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机遇,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我们更需要从南泥湾的先辈那里汲取精神养料,迎难而上,苦中作乐,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民族复兴的圆梦之路上,书写新的传奇篇章。

725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温历史。延安革命纪念馆,坐落在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整个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前广场正中巍然耸立毛泽东青铜像,两侧有柏树组成“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纪念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馆藏文物有3.5万多件,历史照片5500多张,图书资料1.2万余册。陈列厅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法,以800余幅照片及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画、图表、场景复原等展品,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再次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接受了革命传统与延安精神的教育。

当天下午,实践团成员驱车来到宝塔山进行参观学习。“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性建筑与象征,宝塔山确实带给大家不小的震撼。成员们置身于宝塔山下,仰视那巍巍耸立的宝塔,心中热血沸腾,久久无法平静。就是这普普通通的宝塔,作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像一把火矩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卓越功勋,成为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延水悠悠,千年不断;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抗战时期,在延安精神鼓舞下,无数有志青年来到延河边、宝塔山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描绘出了新中国锦绣河山;改革开放时期,共产党人继续弘扬延安革命精神,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有了‘精神’这个法宝,人才变得有‘精神’,事业才会有‘精神’,民族才会更‘精神’。”当下我们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继承与弘扬延安精神。此次延安红色之行虽然结束了,但是实践团的成员都表示学习、实践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历史使命还未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我们为了寻找一种“精神”而来,带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而走,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