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人才寻访团】仪器学院“薪火”小分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建校百年至今,哈工大“八百壮士”身上的爱国奋斗、敬业实干、团结奋进精神仍然鼓舞着每一位哈工大人。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仪器学院寒假社会实践“薪火”小分队决定利用假期时间,寻访优秀校友,从他们的记忆中复现哈工大人的奋斗历程,深刻领会哈工大精神的内涵,用实际行动助力我校新百年征程。
       带着对哈工大精神的渴求与对一代代“八百壮士”的崇敬之情,小分队锁定了以下三位采访对象:1964年毕业于机械系热加工专业的王晓娟,1989年毕业于材料学院锻压工艺及其设备专业的赵运武和2018年毕业于土木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李祺。
       谈到哈工大校训,三位校友都给出了一致的理解——严。
       赵运武回忆起当时的毕业论文是用纯手写,不允许出现错别字,也不允许出现涂改,如果有错别字则整篇毕业论文都需要重写。因此,在当时做毕业设计是一件很难也很花时间的事情。对于设计用的图纸,要求也很高。起初自己对于尺寸标注所需要的要求、要素等不是很懂,指导老师便慢慢教、耐心讲,这对于自己毕业后搞工业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采访王晓娟时,她说正因为功夫到家的校训要求我们刻苦钻研,力争上游,所以工大的学子都非常能干,大家严以律己,踏实做事,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她工作中接手过与学习专业及工作方向不符的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不断钻研摸索,最后成功完成了任务。她说自己现在还记得学校食堂里贴的标语是“哈工大是工程师的摇篮”。而有过在港读研经历的李祺表示,在求学和工作过程中,工大学子都有极高的认可度,因为哈工大的严谨求实精神就是他们身上最鲜明的特征。
       当小分队成员表示最近在学习“八百壮士”的先进事迹时,三位校友也回忆起了自己的老师。赵运武说道,受时代局限,起初自己对锻压专业认同度并不高。学院老师余教授给他们上了一堂通过锻压工艺制造金属小球的课,余教授技术高超,手法娴熟,曾通过该锻压金属球技术填补了国内制造领域的空白,并且这种锻压金属球曾在北京亚运会作为标志物之一展出。通过余教授的讲解,大学时代的赵运武也从此明白了自己专业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掌握了真知识。当年的材料力学老师上课需要画很多的图,这让李祺至今难忘。这位老师教学认真,坚持黑板板书不用ppt教学,为此弄坏过好几次黑板,在当时成为了一段趣闻。
       最后,三位校友也送上了祝福,希望每一位工大学子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采访过后,小分队成员进行了集中讨论与学习。学校里每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体现的正是“八百壮士”精神的传承。“薪火”小分队将在未来的学习科研生活中努力做“八百壮士”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彰显开拓创新、科技报国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