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国立大学Denis Akhapkin副教授英语讲座成功举行

 

2022年6月21日至30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Denis Akhapkin副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4场英文线上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刘克东教授主持。

2022年6月21日下午3时,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Sain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的丹尼斯·阿卡普金(Denis Akhapkin)副教授以《多情态、隐喻和诗歌》为主题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阿卡普金教授通过对客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介绍对隐喻的认知范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向听众展示了学术界如何通过运用语言来完成隐喻,为进一步研究语言的艺术拓宽了视野。阿卡普金副教授擅长认知诗学的研究,尤其关注诗歌中对隐喻等修辞格的运用。他曾出版著作《布罗茨基诗歌中的“文献学”隐喻》。他通过详细举例,将客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引入这次讲座,重点讨论隐喻的认知范式,认为隐喻是将一个心理空间(源)的要素投射到另一个心理空间(目标)的认知操作,并阐明隐喻的重要性,着重分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运用形式。阿卡普金副教授接下来对互动主义和现代主义等运用隐喻的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除了梳理出马克思·布莱克基于互动主义运用隐喻的过程,还介绍了M·弗里曼和M·伯伦等人对隐喻的双向和多情态的性质的研究。阿卡普金副教授以经典电影《华尔街之狼》为例,阐释了M·伯伦所提出的目标优先的原则,指出应先重新思考目标域,突出股票经纪人与“狼”域交互的个体特征,然后找寻支持这些特征的源域因素,将因素投射回目标域,从而建立隐喻。人们对许多事物和过程的理解是由人们使用的隐喻系统构成的,这些就是所说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所以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可以从结构、本体论、定向排列的角度了解语言的艺术。阿卡普金副教授特别指出,在认知诗学中,诗歌突出了我们日常使用的隐喻操作。

 

image-20220714090518-1image-20220714090518-2

 

2022年6月23日下午2时,阿卡普金(Denis Akhapkin)副教授以《概念融于行动:在说唱音乐节奏中的“游荡的犹太人”的情节》为主题做了第二场学术讲座。阿卡普金副教授通过介绍概念整合理论的具体形式,向听众展示了音乐界人士是如何在歌词中融入文化的,为进一步研究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拓宽了视野。他通过马克思·布莱克等互动主义者对隐喻的运用开始这次讲座,给出心理空间的定义,认为其是一种临时的认知结构,由语言形式的运用所促成,并认为心理空间是一个“在线”建立起来的概念“包”,所以这场讲座将着重分析概念整合理论的具体形式及运用过程。接着,阿卡普金副教授对“游荡的犹太人”这一情节的背景和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除了提及该情节的对语言运用的影响,还从Noize MC和Oxxxymiron等说唱音乐人士的歌词出发分析犹太人故事的作用。阿卡普金副教授以Noize MC发布的其中一首歌和音乐影像为例,解释了说唱音乐中的犹太人元素,指出正是Noize MC青少年时期接受的人文主义教育和写作的诗歌,使他对“游荡的犹太人”情节产生许多兴趣,并将其以概念整合的形式写进歌词。阿卡普金副教授特别指出,概念整合理论中有三种空间,分别是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复合空间。

image-20220714090518-3

image-20220714090518-4

 

2022年6月28日下午3时,阿卡普金副教授以《流亡文学中的潜台词、隔阂与前景》为主题向我校师生做了第三场讲座。阿卡普金副教授通过对游记文学和流亡文学的系统分析,向我们展示了本土文化和移入国文化之间互动的具体内容,为进一步研究诗歌语言的翻译拓宽了视野。他通过详细介绍潜台词(又称次文本)这一概念开始这次讲座,指出潜台词的历史背景和含义,认为潜台词相对于典故或互文的中心思想是两个文本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所以这场讲座着重分析潜台词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接着,阿卡普金副教授对潜台词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除了分析了罗伯特·洛威尔和克劳德·罗兰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影射的内容,还介绍了Osip Mandelstam, Anna Akhmatova, Derek Walcott等人作品中受移民影响的语言运用。阿卡普金副教授以诗歌《欧洲的森林》的片段为例,讲解了Derek Walcott对潜台词的运用,指出诗歌中的标志词“lemon Neva”,突出读者对诗歌内容的不同反应,从而得出诗歌的关键在于流放和归乡的经历这一主题的反复出现。潜台词是一种特殊的典故,它需要读者对其它文本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阿卡普金教授特别指出,在认知诗学中,潜台词总是有意为之,互文则是随意的。

image-20220714090518-5image-20220714090518-6

 

2022年6月30日下午2时,阿卡普金副教授以《约瑟夫·布罗茨基:文学和语言》为题为我校师生做了第四场学术讲座。阿卡普金副教授通过对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文学传记和作品案例的研究,向听众展示了多模态、概念整合和隐喻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用拓宽了视野。他通过详细介绍约瑟夫·布罗茨基本人的生平开始这次讲座,指出家庭对布罗茨基在成长期的影响,并引用其不同作品中的片段来佐证,这场讲座着重针对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文学传记和作品进行阐述。接着,阿卡普金副教授对布罗茨基式写作风格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认为他除了受到波兰和英国诗歌的极大影响外,还广泛运用概念隐喻并加入科学概念和公式。阿卡普金副教授以俄罗斯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为例,讲述了约瑟夫·布罗茨基对她写作的影响,使得阿赫玛托娃始终如一地书写自己的文学传记,兼顾俄罗斯和欧洲文化。布罗茨基的主要比喻是“三角视觉”,倾向于用一个更接近的模型(即曼德尔施塔姆模型)来协调一个先前的模型(即但丁模型),在一个文本中,诗人被暗指为这些早期化身的三角混合。

image-20220714090518-7image-20220714090518-8

 

阿卡普金副教授用认知诗学的视角分析了俄罗斯犹太作家的俄语作品英译或移民到英语国家后用英语创作的作品,视角独特,体现了比较文学的特点。听众在阿卡普金副教授新颖深刻的阐述中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