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华践行】土木工程学院17硕04团支部寻访萧红故居寒假实践

 为了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培养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7级硕士四班团支部组织班级共10名同学开展“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探访萧红故居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2018年1月18日,硕士四班一行10人来到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呼兰河畔,此时的呼兰河早已冻结成冰,部分冰面呗白雪覆盖着,沿着冰面望过去,就像一条绵延万里的玉带,冰面反射着阳光一闪一闪,孩子们在冰面上玩耍发出愉悦的笑声。从桥走下去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萧红纪念馆。
二层小楼朴素厚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萧红雕像,红日之下站在呼兰河畔,目光坚定的看着前方,把我们的思绪都带到她的那个年代。纪念馆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梦回呼兰四大部分,记录了她坎坷的一生。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莹,曾用笔名俏吟、田娣,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31年秋因反抗包办婚姻并为了求学离家出走,并与萧军相识,1934年两人一起流亡青岛后转赴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出版了《生死场》确立了其在左翼文坛上的地位。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任教,出版短篇小说集《狂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走出纪念馆,我们来到旁边的萧红故居,这是萧红幼年、童年和少年生活、学习的地方,故居始建于1908年,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有房间三十二间,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本家居住,西院出租。萧红故居是中原四合院建筑群落与东北地方传统民宅形式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旧中国不同阶层的家庭品质和地方传统特征。
2018年1月19日,参加活动的成员们聚在一起召开分享会,对前一天参观的感悟和想法进行交流和总结。“生死场上最美的花”;“一个不幸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的爱国作家”;“不输于张爱玲”;“女性独立精神的代表”;“以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细腻的心审视着自己的经历”等等,这些都是同学们对萧红的评价,每一位成员都表达了对萧红这样一个杰出女作家的敬佩之心,以及身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对“新时代”的期许和决心。
萧红用她的作品,展现了国难当头之时劳苦大众的生存状况,语言平实却满溢着才情,描写着生存的艰辛却充满着不屈的韧性,而她细致的女性视角,也让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气质,表现了温暖的人文关怀。我们更要学习她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践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