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学院“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8月份,交通学院1732101班响应学校号召组建了“绿色能量小分队”生态文明调研考察团,对各自家乡展开了生态文明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耕地保护,景区生态保护,沙漠治理,大气污染等方面,但一开始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在经过小分队成员详细的讨论之后,决定根据各自家乡情况展开调查,学校一放假就奔赴大江南北,展开调查。下面以一些地点为例,阐述实践过程与收获,这里面有当地生态保护好的例子,也有做得不好的例子。

山西临汾隰县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因地处吕梁山脉而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其中著名的有石马沟狩猎区。辛驰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石马沟狩猎区位于吕梁山国家原始森林内,处于隰县,交口,汾西三县的交界处,坐落于下李,上庄,种子园三个林场内,分为三个小区,狩猎面积八万七千公顷,其中森林覆盖面积95%以上。是山西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发狩猎区。野猪,狍子,山羊,狐狸,狼,獾子,林麝,野兔,山鸡,等几百余种飞禽走兽出没于这片森林之中。国家一级珍稀动物金钱豹,褐马鸡在这里也时隐时现,当地政府对这方面保护的措施也做得很到位。

image-20190908155750-1

image-20190908155750-2

景区及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是很多地方面临的难题,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建立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都建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

成绩固然可喜,问题不容回避。一方面,保护区为保护自然或者物种而划定或建设与环境质量等硬性指标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以致不少人认为“事不关己”,保护只是个模糊的概念。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保护往往成为空话。保护区中建别墅,搞旅游开发,常被冠之以“用好大自然的赐予”;一些人甚至在保护区内建工厂、开矿山,把保护区变成发家致富的场所。另一方面,现有保护工作还存在很大随意性。不少地方将自然保护区当成土地储备库,用不到的时候画个圈“保护”起来,需要用的时候立马找出各种借口调整区域范围,让不少保护区边界成了“松紧带”。

新疆和田是阿不都热合曼的家乡,当地以“和田玉”出名,同时也是地毯之都,瓜果之乡。然而,它也以荒漠闻名,一年四季多风沙,每年沙尘天气220天以上,气候干燥,降雨量少。

image-20190908155750-3   image-20190908155750-4

前几年,当地政府在国家支持下,在和田、墨玉和洛浦三县交汇的沙漠地带规划出28万亩沙地,进行三通一平基础建设,进行招商引资,希望通过市场和社会“两只手”找到一条防沙治沙的新路,尽快改变“钱没少花,治理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上面只是两个例子,除此以外,团队成员的调查地点还包括新疆伊犁,山西大同,重庆云阳县,安徽酒店乡,山东泰安等,内容包括人居环境改善,泰山景区保护等,团队成员各自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来展示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生态保护是国家的战略定位,此次我们小组社会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全国各地还有非常多生态保护工作需要去做,也还有更多新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想办法解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绿色家园,生态保护不止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让我们为同一片蓝天,森林,河流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