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保卫黄河”社会实践团开展关于黄河下游生态治理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其生态环境状况与其流域地区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黄河效益的发展与利用对于沿岸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着重要影响。黄河下游地区流经河南、山东等地,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然而黄河下游由于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和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发展与环境争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存在着水资源紧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交织、河口自然湿地退化趋势尚未遏制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且对于黄河的利用也基本局限于农田灌溉等,仍有广泛潜在效益亟待挖掘。
       “保卫黄河”社会实践团的社会实践内容是开展关于黄河下游生态治理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团队成员人文学院王新雨、王嫣、徐静雅,以及环境学院胡乃鑫、计算机学院徐俊伟5人在刘佳卉老师的指导下,在疫情期间,各自利用其专业优势展开实践:首先运用Python等计算机技术检索了相关新闻网站等,获得了对于黄河下游生态治理情况的初步了解;同时查找到了黄河下游地区的近几十年来的水文数据,对黄河的含沙量、水质等指标进行了时间上的纵向分析;除此之外,还制作了面向黄河下游流域附近地区居民的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针对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治理和黄河效益的利用等问题展开社会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析,从而获得对于黄河下游生态治理与发展现状的进一步认识。
       根据官方发布的黄河水文信息的公报所发布的数据来看,黄河下游总取水量巨大,用于周边城市与农村的农、林、牧、渔、工业、公共用水、居民用水等多个方面,充当了极其重要的水源,是当之无愧的母亲河。黄河治理效果显著:与本世纪初相比,水质明显改善,劣五类水占比大幅减少;输沙量大幅减少,“地上河”的状况有所缓解。针对现有的水污染问题,来自农业的面源污染需要通过控制化肥与农药的用量来缓解,来自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点源污染则需要重点管控,尽量在处理后再排放;针对现有的河道淤积的问题,治理的根源仍需追溯到中上游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只有水土流失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在保护中上游水土安全的同时真正解决下游河道淤积的问题。
       通过对淄博市河务局与郑州市河务局的官方网站上发布的政策文件进行爬取、词频统计与分析,团队了解到近5—10年来,当地政府对于黄河的治理与发展高度重视,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遵循五位一体发展理念,遵循当前我国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生态治理方面,重视对黄河水污染的治理,积极建立污染治理的监督考核制度,重视对河流灾害的防御,切实保护河流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利益;发展利用方面,建立了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水电工程等许多大型工程;但对于旅游资源的发掘依旧有限,旅游业将作为黄河未来的发展的方向之一。
       团队利用暑假7月28日至8月28日的空余时间,严格遵循学校所提出的实践要求,在以河南省郑州市、山东省淄博市为代表的黄河下游地区继续展开寒假未能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对于黄河下游附近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得到的信息是:大部分受访者认同黄河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对于黄河目前的生态环境基本满意,认为与之前的生态环境相比确实有了一些改善。当地的村集体与政府曾采取过一些相对有效的治理措施,但受访者也希望村集体能够继续对于他们所生活的这片区域进行生态治理,并提出了诸多如减少黄河附近的商业活动、禁止乱扔垃圾、排放污水、及时关注气象变化,做好防洪防汛的准备等建议。目前黄河对于黄河下游附近居民的主要作用还是农田灌溉,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基本没有发展。黄河下游附近的居民对于黄河的文化通过多种渠道都有基本的了解,且大多数都对于黄河文化怀有了解的兴趣,但目前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活动相对缺乏,群众参与度较小,且村集体开展相关活动、发展黄河文化的意识还不强,公众的关注度也比较小。
       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利用腾讯会议、微信群等方式多次进行线上的交流互动,保证全员参与,实时互动,社会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image 1833image 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