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精神宣讲会仪器化工生命专场成功举办

上世纪50年代,80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青年从祖国各地奔赴东北,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承担起教学、科研等重要任务,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历史为他们留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哈工大“八百壮士”。哈工大“八百壮士”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为哈工大发展书写壮丽篇章,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12月13日,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宣讲会仪器化工生命专场在活动中心214举办,三位宣讲者分别从不同的领域,讲述了一代代“八百壮士”的故事。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张立辉讲述了黄志伟教授治学严谨、严格培养学生的感人故事。黄志伟在多次拒绝国外多所知名大学邀请后,2012年3月,他来到哈工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选择从零开始,在国内建设结构分子生物学与天然免疫信号转导实验室,他扎根哈工大的同时还吸引更多的青年才俊进校工作。5年时间内,黄志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四篇文章,包括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这些重大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黄志伟教授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作为“最晚离开实验室的人”,他在大年三十也像往常一样工作,对学生的指导也是“一竿子插到底”,严格跟踪学生的实验进展,让他们有紧迫感和足够的专业性。

化工与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杨云峰分享了黄玉东教授勇于实践、攻坚克难的奋斗经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学术之路永远要面对困难和挑战,黄玉东教授在三十余年的学术生涯里,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针对复合材料领域最核心的界面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试验、工程和应用研究,在航天三代机和四代机、航天神舟系列飞船等领域得到了量产应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真正的原创,一定是经得起实践和考验的,应当是让别人跟着咱们走”,黄玉东教授说,“围绕总目标,别人没做过的,我们要做;别人没想过的,我们也要想。” 正是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怀以及对科研的执着追求,牵引着黄玉东永不停歇的脚步。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杨睿韬老师讲述了谭久彬院士坚持“国家的需求是我们的第一选择”的动人故事。1992年,最初的“三人一桌”团队在一穷二白时,就把科研目标瞄准为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树雄心艰难创业图国家强盛,立壮志刻苦攻关为民族复兴”, “仪器报国”,每年春节,这幅都会张贴在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门口的对联,成为谭久彬院士30年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和整个团队的座右铭。尽管困难重重,谭久彬院士仍无惧失败、勇于突破,使我国大型精密仪器技术水平跃进国际领先行列。“专精精神要求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这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到世界一流,而且要代代相传。”虽然取得了一次次成功,但谭久彬院士依然在“挑战尖端、仪器报国”的科学道路不断攀登。

          如今,一批批年轻的哈工大“八百壮士”茁壮成长,既有参与重大科研攻关的青年教师,也有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优秀学子;既有心中有百姓、脚下有泥土的扶贫干部,也有远赴艰苦一线的研究生团队。在哈工大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的时间节点,在坚持自主创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八百壮士”精神在哈工大这片热土上,必将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image 796

image 797

image 798

image 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