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汶川地震十二周年,科普地震知识和地震工程的相关前沿课题研究,哈工大吕大刚教授于5月12日下午2点为研究生做了一个线上的学术报告,报告的主题是“面向韧性城市建设的若干研究:灾害风险评估、大数据与信息价值”。本次讲座由土木研分会学术交流部霍绮丰主持,参会的人员不仅有本校师生,也有外校的学生和学者,报告内容丰富精彩!
今年是中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吕老师首先介绍了今年的主题:“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引出地震工程研究任务的必要性、紧迫性,接着从韧性防灾与韧性城市建设、灾害风险评估、大数据和信息价值这四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学术报告。
吕老师首先基于国际层面的城市韧性化建设的各种研究报告,简述了韧性、可恢复性这一防灾减灾新理念的发展,接着介绍了国内应对城乡韧性和防灾减灾建设工作的政策实施,包含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创立、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的四项研究计划、清华大学的未来城镇与基础设施研究院、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等,让我们了解到国内对于韧性城乡的建设虽起步较晚,但是步伐加快,取得了可见的成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为韧性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即突破城市、社区韧性建设的局限性,增强全球韧性建设的意识,构造合理的韧性水平评估体系框架。吕老师对韧性(可恢复性)进行了定义的解释,它是一个系统应对外来因素变化而改变自身、快速恢复的能力,涉及环境、经济、物理结构和社会等多维内容。
接下来,吕老师简单介绍了中国韧性城乡建设计划中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问题,接着列述了韧性城乡的2020年和2025年预期目标,重点体现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地震次生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和重点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图的编制等。吕老师认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内容,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施的联防联控机制,也应该渗入至科学研究中,做到多部门、多学科打破行业壁垒,共同建设一个强韧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最后吕老师列举了几个关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科研案例,向同学们做了一个研究性展示,加深学生对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了解。
最后吕老师介绍了在大数据时代下韧性城市的发展以及统计决策在工程决策分析中的重要性和结构健康监测信息价值在结构全寿命管理中的作用,让我们了解到了不一样的工程前沿知识。
报告结束后,我们设置了讨论交流环节,来自校内外的老师同学与吕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