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对话机电人】第61期:精韧不怠,日就月将——杨晓冬老师

前言:杨晓冬,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副主任。1994-1999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自2000年起,至今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任教,期间多次以客座研究员、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习。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攻关国际合作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哈尔滨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等,并参与了863专项、国家重大专项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特种加工理论与技术、电火花加工理论与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等,并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主编及参编特种加工教材及专著9本。在哈工大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为更深入的领悟哈工大精神,2020年4月11日,19S00811团支部语音采访了杨晓冬老师,深入了解到了一位奋斗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一线的哈工大教师的成长历程,在感受哈工大百年辉煌的同时,同学们一起倾听前辈讲述这百年发展中经历的艰辛,获益匪浅。本文根据杨老师的口述内容整理而成。

“八百壮士”精神—哈工大人的精神源泉

在50年代初哈工大扩建时,“八百壮士”们的艰苦奋斗,使得学校得以飞速发展,迎来了校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提到“八百壮士”精神时,杨老师动情地说道“前辈们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在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经历过许多坎坷,但是老前辈们坚持向前,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新中国的工业事业、教育事业,即便现在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还是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哈工大的今天。”杨老师也曾采访过袁哲俊教授等老一辈“八百壮士”,她切身体会到了前辈们的严谨、真诚,以及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

在杨老师眼中,老前辈们的基本功特别扎实,虽然条件艰苦,但“八百壮士”在学问上仍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可以说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深深影响到了八百壮士的科研态度。2018年哈工大“八百壮士”荣获“感动哈尔滨”年度群体称号,颁奖词中写道“披荆斩棘,你们是新中国科教事业的奠基者。敢为人先,你们是新时代科教兴国的开拓人。哈工大“八百壮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为国家聚荣光,为时代书传奇”。

“老前辈们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克服万难,承担着哈工大的教学、科研任务,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杨老师说到:“哈工大经历百年风雨,底蕴深厚,我们需要严谨务实,不断学习与成长,学习“八百壮士”精神。”

珍惜时间,不进则退

当提到早年求学历程中的感悟时,杨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她在日本学习交流的经历。当年她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一天都不能虚度”,想尽一切办法去学习了解先进的知识,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验室里。杨老师提醒大家要有危机意识,当今时代每一行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同学们要珍惜时间,不进则退。

如今受疫情影响,同学们无法返校学习,相比于学校,家庭氛围更加轻松,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诱惑。居家学习科研期间大家更应该合理利用时间,开学的延期并不代表学习的止步,疫情也绝不是放松的借口。作为新一代的哈工大人,同学们应秉承哈工大规格,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合理规划,目标明确,全力以赴。

求精,求深,求专

在给同学们的建议中,杨老师说到“做课题不要求多,求广,要求精,求深,求专,应本着严谨踏实的科研态度,实事求是。”她还特别提到了匠人精神,告诉同学们应该努力追求严谨,养成每件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的习惯,耐得住寂寞,精益求精。在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时,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善于发现问题,寻找突破口。做课题不要求广,应该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深入的解决。杨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多写,多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捋清思路。

对有志投身科研的同学,杨老师鼓励大家继续深造,学习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坎坷,不会一帆风顺,勉励大家传承践行哈工大精神,刻苦学习,同时积极享受收获科研成果的乐趣。

    光阴荏苒,哈工大即将迎来百年华诞,这百年芳华的背后是一代代哈工大人的奋斗与传承。杨老师从“八百壮士”精神,谈到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生动地向我们阐述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背后的践行与传承,展现了哈工大人严谨务实的品格。作为新一代哈工大人,同学们必将传承“八百壮士”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在未来的道路上严谨务实,积极进取,永攀高峰。

后记:在采访结束时,杨老师手书赠言:责任心和严谨踏实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品质,愿大家尽力做好每个时期应做的事情,做最好的自己,与同学们共勉。

 

主持:张博闻

采访:张博闻,张桐等

主稿、录音:沈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