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红色校园行之“问天树”

        自中国航天诞生之日起,哈工大就将自身发展与国家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航天走过的每一步都有哈工大人的同心筑梦、同向同行。中国航天事业66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开拓创新的奋斗史,在这一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哈工大以“硬核”技术成果持续助力,共同书写了中国航天的精彩答卷。

正是由于哈工大的突出贡献和与中国航天的密切联系,2019年12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同意学校的申请,同意在2020年发射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中搭载三件我校建校100周年专属物品,彰显哈工大与中国载人航天的血脉相融。这三件专属物品是:一校三区土壤,建校100周年纪念印章,哈工大学子“致未来”一封信。用太空返回的一校三区土壤培育哈工大百年校庆纪念树的最初构想由此而来,经过全校招标,环境学院党委作为承办单位接过了这个光荣任务。

百年校庆倒计时150天时,校本部取土仪式在校训石前举行,随后威海校区、深圳校区取土仪式分别完成。一校三区土壤汇聚在环境学院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消杀、净化、封装等处理。2020年5月5日,一校三区土壤融合,搭载发射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船在轨飞行2天19小时,5月8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5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京举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开舱仪式,校党委书记熊四皓现场见证了搭载物品出舱,他在发言中向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无数兢兢业业为此付出辛劳的科研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哈工大发展建设的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诚挚的感谢。熊书记指出,这次搭载飞船遨游太空、顺利返航的哈工大印章、一校三区的土壤和致未来的一封信,既承载了哈工大全体师生员工扎根航天、奉献航天的坚定信念,更是全体哈工大人收到的最好的建校百年礼物,这必将激励更多的哈工大青年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向上、攻坚克难,追随老一辈航天人的足迹,用青春和才智绘就航天强国的壮阔画卷。

躬耕一百年,育才新世纪。6月7日校庆日当天,太空返回-哈工大一校三区土壤培育“问天树”仪式在我校图书馆前举行。校党委书记熊四皓、校长周玉为“问天树”石碑揭幕,并分别为威海校区、深圳校区代表赠送太空返回土壤。“问天树”石碑碑体长90公分,宽20公分,厚10公分,象征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缩写921工程。此时,由无人机运送的太空返回的一校三区土壤和生态回用水混合液缓缓飞抵了仪式现场。校党委书记熊四皓,时任校长周玉院士,校友总会副会长、环境学科带头人任南琪院士,威海校区、深圳校区领导和学生代表一同为“问天树”浇水、培土。学校师生代表用从太空返回的一校三区的土壤和水源,共同培育和浇灌这棵“问天树”。当这株承载着哈工大精神的树苗茁壮成长,它不仅象征着百年哈工大沉淀形成的育人传统,也代表着当代哈工大人将传承赓续、勤奋耕耘,在新百年征程中继续为党和国家、为航天事业不懈奋斗。

值得一提的是,培育浇灌“问天树”所用的混合液,是经环境学院技术处理的生态回用水与太空返回的土壤混合得到的,也昭示了哈工大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科技报国、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决心。土壤和水均取自一校三区,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培土、浇灌合二为一,体现了一校三区的融合,象征着哈工大一校三区同根同源,在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下,实现统一质量、统一品牌。当天运送混合液的无人机飞手都是哈工大校友,专程回到母校参加活动。

校庆日活动后,6月12日威海校区在主楼前举办了太空返回—一校三区土壤在威海校区培育“问天树”及“学子松”,并为“问天树”揭牌。

7月16日,深圳校区在校训石旁举办了太空返回—哈工大一校三区土壤培育“问天树”深圳校区仪式。

至此,三株“问天树”分别种植在哈尔滨、威海和深圳三个校区的校园里。哈工大的“问天树”由学校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共同命名,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遥相呼应,体现了哈工大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紧密联系,彰显着哈工大与中国载人航天血脉相融,昭示着哈工大将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道,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壮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