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新东北现象:收缩与振兴”学术对话圆满召开

2021-10-06 16:16
学术对话二十
新东北现象:收缩与振兴  

        2021年9月30日下午,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办的学术对话 “新东北现象:收缩与振兴”在线上举办。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重要学术活动之一,“对话”回顾了东北地区的发展历程,辨析了“新东北现象”的成因和城乡收缩带来的问题,并从“瘦身强体”、“精明收缩”等角度探讨了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学术对话邀请了全国各地规划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与一线规划设计师共聚线上,会议直播间讨论区频频互动,参与数近500人次,反响热烈。

与会嘉宾合影


主 持 开 场

赵天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学术对话主席赵天宇教授在开场致词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紧跟国家发展形势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逐渐暴露了由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现象级问题。从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提出到“十四五”东北振兴的实施方案获得国家的批复,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投入非常高的关注,对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根本的保障。目前,以人口减少为标志的东北收缩问题越来越明显,因此本次学术对话邀请对东北问题、东北振兴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寻找东北收缩问题背后的根源与规律。此外,赵天宇教授对参加学术对话的特邀嘉宾进行了介绍。

 

引 言 报 告

董  慰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学术对话学术负责人董慰教授从画像、现象、方向三个方面提出了东北振兴2.0的思考。首先,以关键词呈现了东北地区既往的辉煌标签——工业、粮食、资源和人才,并运用网络大数据反映出当前人们对于东北和东北振兴的关注点——人口、产业和政策。其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的GDP增速相比全国经历了持平、下滑、追赶、再次下滑的四个阶段。人口外流与老龄化、经济下滑与降速、产业紧缩与分化、空间扩张与错配等问题呈现出区别于第一轮东北振兴所面对的东北现象,被称为“新东北现象”。最后,抛出“应理性看待'新东北现象'中的收缩问题,重点挖掘和发挥生态、文化、高校、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推动区域内和跨区域协同发展,走一条综合性、全方位的‘瘦身强体’之路”的观点,以抛砖引玉,为后续报告提供讨论框架。


特 邀 报 告

        特邀报告环节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由赵天宇教授主持。

赵  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赵民教授首先带来了“东北全面振兴的若干规划思考”的报告,对东北全面振兴进行了解读。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的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另外一方面仍然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和下行压力、产业缺乏活力、人口流失等困境。赵民教授认为东北所面临的问题,既有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成因,也与寒区的特定条件有关,这是国际现象;因而推进东北全面振兴,需要调整规划理念和目标,承认收缩、面对收缩,着眼于缓解收缩和谋求质量型发展。要进一步优化东北及三省空间发展格局,从省域城镇空间网络关联结构的角度,重视大生态、大农业、城镇空间大结构;相对于城市群,应更重视省会大都市圈和二级中心城市都市圈的培育及功能发挥,并进一步培育辽中南城市群,使其对东北的城镇化和产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此外,东北地区应在地区开放中谋求新发展;强调内部协调,积极参与和推进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以更大的开放力度促进更大的发展。

修春亮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修春亮教授从七普数据分析全国人口变化,客观的估量了东北地区人口减少的态势,并分析了东北城市增长和收缩的区域背景。自然环境与生态格局方面,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任务,国土开发强度不大,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人口迁移与地域文化方面,东北地区老龄化严重,人口密度低,人口净迁出延传统路线逆袭,东北内部人口迁移十分活跃;儒家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产业文化以黑土地农业文化与资源型和重化工业文化为主,文化结构上的多元性不足。外部环境与区域开放方面,修春亮教授分别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主要经济表现、对外开放和联系条件、“一带一路”中东北开放机遇、中美博弈对东北开放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战略定位与区域发展方面,以地缘政治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为保障,扩大产业优势,打好产业文化基础,并指出轻工业补课对于东北中小城市发展及区域产业文化培育的特别意义。

王兴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兴平教授围绕“一带一路”视野对东北振兴进行讨论,分析了东北在“一带一路”格局中的区位与地位。东北亚与东北地域相邻,同频共振,是东北融入“一带一路”的基本盘。全国与东北血脉相融,相互支撑,是东北融入“一带一路”的后方基地。借力“一带一路”,王兴平教授提出了东北振兴的策略建议:第一,以和平促合作,搭建区域国际合作组织和合作机制,营造区域国际环境。第二,积极构筑跨国大通道来畅通丝路东北,建设东北新的发展圈。第三,面向全国,构筑入关南下的新通道,衔接长江经济带与华南沿海地区。第四,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建设东北亚的大湾区。第五,打造新兴节点培育新型国际合作平台和基地。第六,巧用收缩之势,建设精准、精明、精致、精巧的新东北。第七,优化创新和营商环境,吸引新移民和新投资。最后,面向未来,王兴平教授为东北提出了“一带一路”视野下新定位““清凉新天府,丝路新枢纽”,为东北发展拓展了新的思路。

        第一单元报告结束后,荣丽华教授、程瑶副教授、杜立柱教授对嘉宾报告进行了讨论,分别分享了对东北收缩与东北振兴的观点。

荣丽华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详细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荣丽华教授认为“东北现象”的产生有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因素,也有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和外在投入不足的因素,有一定的客观现实性。东北地区肩负我国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重任,未来发展应创新体制、机制,以“收缩”为契机寻求转型振兴策略,巧用“收缩”实现精细化发展。内蒙古与东三省同样存在如人口减少等收缩问题,并十分认同王兴平教授提出的建立大和平环境之后在“一带一路”国家大背景下加大对内对外的开放力度,建立新型节点,巧用收缩等观点。

程  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副教授

        程遥副教授从怎么理解新东北现象,理解的基础上怎么实现转型和振兴两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借鉴德国鲁尔地区的经验,认为新东北现象或许不是波动性的衰退,而是结构性的衰退,需要客观看待东北发展的地方规律,顺应结构性的变化,改变发展思路,合理的提出转型与规划对策。其次,分析东北问题应将东北作为一个开放的单元,是全国乃至全球城市网络的构成部分。大城市及其都市圈应该加强与区域内外城市的合作、集聚优势发展;中小城市要提升品质,并在特色领域链入区域网络。

杜立柱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杜立柱教授对收缩原因和收缩过程进行了思考。大农业地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加速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收缩是必然。收缩过程也是一个平衡的过程,通过人口流动实现人地资源的再分配,可能会导致新型发展模式的出现。第二,收缩的目的不是为了收缩,是为了更好的增长。东北收缩过程可能有冲突和矛盾,但人口流动带来的资源整合也是一种机遇。所以收缩也是振兴的开始。

        此外,赵民教授提出要重新设定平衡的幸福与成功的标准,要寻找新的标杆,参照系一定要变。修春亮教授回答了直播间讨论区的问题,从产业文化培育方面阐述了东北的轻工业发展路径。

        第二单元由董慰教授主持。

杨青山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东北师范大学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杨青山教授从东北地区人口收缩的基本事实、东北地区人口收缩的利弊判断、适应人口收缩的东北地区转型与振兴策略三方面带来了题为“人口收缩背景下东北地区转型发展与振兴策略研究”的报告。人口收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口流失现象严重,老龄问题加剧;二是乡村人口显著减少,城镇人口增长缓慢;三是东北的四大城市人口基本增长,但县市人口普遍收缩;四是边境县市人口规模普遍偏小并收缩趋势明显;五是流出人口以高素质为主,流入人口素质相对较低。人口收缩有利有弊,从正向作用看,人口收缩可带来人均拥有自然资源量、资本占有量和人均GDP的提高,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方式转变,可降低失业率等;从负向作用看,人口收缩不利于科技创新支撑的经济发展,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也不利于国防安全。最后,杨青山教授从搞好大城市、大农业、大生态的建设,重视东北地区沿海、沿边县市的整合发展,注意产业转型和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东北地区核心地带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振兴策略。

杜宝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治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杜宝东所长结合哈尔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双循环背景下哈尔滨新一轮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聚焦国内消费升级、技术创新升级、都市圈集聚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要求,结合哈尔滨生态特征、地域文化特点、产业结构特色和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哈尔滨城市发展战略的四个建议。第一,体验升级战略,以人为核心,重点突出生态环境体验、优质文化体验、消费服务体验。第二,创新突破战略,以特色为引领,从重装、军工、航天方面做强大国重器基础,面向未来从深空、深海、深蓝、机器人等创新领域超前发力,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推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政府间开放创新合作。第三,结构赋能战略,以精准调控为重点,谋划区域协同格局、推动城市功能网络提效、强化结构弹性战略预化留。第四,能级跃升战略,以高端平台建设为引擎,谋划面向国际和区域的通道格局,全面建设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航空港实验区、哈尔滨新区等高端开放平台。

吴唯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吴唯佳教授以城市更新角度探索东北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东北地区近十多年来已经面临转型发展的难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减缓、产业竞争力下降、人口外流。东北在未来发展中,迫切需要在经济增长中探索怎样发挥老旧工业基础、老旧厂房的优势,利用这些服务向新型制造业和新型生产者服务业的转型。在区域发展中,加强都市区和城市群发展,以应对外围地区人口收缩和农业结构转型。在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中,创新城市建设新的动力来源,以实现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的转型。吴唯佳教授指出东北地区大城市面对发展转型的挑战,应该更加重视加强城市更新行动,探索城市更新的新路径,通过城市更新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产业创新的新机遇,人居环境改善的新举措。

单  樑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城市设计总监、教授级高工

        单樑副院长从蓄势、乘势、造势三个方面分享了深哈合作视角下品质营城的思与行。首先,以哈尔滨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提出“塑身蓄势,宜居宜人”的思路来应对空间效率低、宜居品质低的城市症结,以人为本,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形态,精明收缩,蓄势提质。其次,以深哈产业园为例,提出如何乘深哈对口合作之势,借鉴运用深圳综合规划方法,多专业集群协作,全流程总设计师伴随,带土移植培育产业生态,在地化营造冬日暖城,打造世界一流产业社区的经验。最后,以哈尔滨道外滨江地区江湾新城城市设计为例,演绎了如何造势,激活衰退的滨江地带,完形城市格局,释放价值潜能,打造发展势能,营造吸引力,焕发老城新活力。在汇报的结尾,单樑副院长指出,面对着“收缩”这一阶段性不可避免的大势,既要顺势,更要积极作为,实现发展质量的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型。

        第二单元嘉宾报告后,赵民教授分享了个人见解,认为东北振兴应聚焦于大城市,把大城市及都市圈作为东北振兴、东北经济发展、东北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杜立柱教授针对在收缩背景下东北地区的城乡格局发展趋势、传统优势产业如何发挥作用展开了讨论。提出新时期城镇格局和职能重构的可能,实现“大城市,强县城,特色乡镇”的新格局。

        最后,董慰教授就学术对话内容做了总结发言。在东北振兴这一宏大命题下,我们应站在全球的视野、全国的视野和自身内部视野客观看待东北发展中产生的收缩问题,客观分析收缩现象的缘由和本质。专家在本场对话中,已形成共识——收缩和振兴可以并行。认为我们应充分利用东北优势条件,从国家战略和百姓宜居的角度,明确东北地区发展的定位,以高质量发展为理念,从人口、经济、产业、空间方面进行质量提升和内涵提升,以实现东北收缩城市与乡村“瘦身强体”。期待在国家推动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东北地区能够取得新的突破,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