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档案——城市历史与文化对话”国际暑期学校日志【第三期】

    我们今天八点上课。McDaniel 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些关于文化和国际交流的知识。他强调的是,文化、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learned/acquired)。我们也讨论了东方和西方不一样的想法,也就是说,西方人一般喜欢按照有逻辑的顺序解决问题,东方人则会按照情况、整体来解决问题。这个不同点也可以影响我们的交流结果。

    David Frank 和我们一起欣赏了《木兰辞》。李宇婷同学为我们朗诵了中文版,后来我们一个一个地读英文版。我们也看了花木兰这部电影,讨论在电影中体现的中国文化。下午同学们去参观萧红(1911-1942 年)的故居。虽然她三十岁就去世了,但她的作品对后来的中国作家大有影响。她的主要作品有《生死场》(1935)和《呼兰河传》(1942)。《生死场》的引言是鲁迅先生写的,他是萧红的朋友之一。

                                                ——朱梦迪 弗莱堡大学(南京大学交换生) 

    今天是暑期学校开学的第三天,在结束上午的课程之后,我们去呼兰区参观了萧红故居。 萧红是出生于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诗人王小波曾说:“你必须按所想去生活,否则你只能按生活去想。”庸碌者虽心怀理想,但还是走不出后者的桎梏。能按所想去生活的人太少了,萧红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萧红虽是个柔弱的女子,但是内心却无比的坚韧。为求学和逃避包办婚姻,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去追寻心中的文学梦。希望所有的女孩都能成为萧红这样的人吧,还是要仰望星空,去看更大的世界。

                                                            ——任奕 哈尔滨工业大学

    今天是我参加国际暑期学校的第三天,经过昨天一天的课程,我们基本了解了两位外教的上课方式,并且很快适应了这种模式。今天早上的课程内容同昨天比,基本相似。下午,我们早早集合,前往萧红故居参观。在其纪念馆中,讲解员向我们简要讲述了女作家萧红的一生。她悲惨的遭遇令人唏嘘,她创作的才华令人感慨。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一名活泼叛逆的少女如何一步步成长,最终蜕变为一位杰出的作家。

                                                              ——薛荣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