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正当时,思政课进行时】“新 快 潮”思政“新兵”的线上教学随感

2020-03-12 10:57

我是2019年入职哈工大的一名“新兵”。本学期的第一课,对我来说还有几个特别的意义:这是我在哈工大的第一节课,也是我第一次进行网络教学,同时也是我们教研室的第一节线上授课。三个“第一”,给了我三重压力。在同事们的大力帮助下,我成功地移走了这“三座大山”。

  • 强大的组织助力是成功的保障

对我来说,第一次授课要解决两个“新”问题。第一,哈工大纲要课的授课风格是全新的,虽然我有十三年的纲要课授课经历,但是不论是教案还是PPT,一定要推倒重来,这是我给自己制定的计划,也是我之所以要来哈工大的初心。面对“课程新”的挑战,教研室的同事们第一时间给我传来参考资料、PPT模板,甚至还有课程设计。这些雪中送炭的宝贵财富,给了我莫大支持。特别是在调整了纲要课的授课方式,同学们已经视频观看全国名师的线上授课的情况下,大家群策群力,一起想办法,设计问题式导学,研究分析慕课,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哈工大特色的授课内容和互动模式。

   第二个新是“方式新”。虽然网络课不是新事物,但是当全国的师生都在上网课的时候,困难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从收到可能网络授课的通知以后,我就开始测试网络通道。先后测试了腾讯会议、腾讯群课堂、腾讯电话等等方式,把全家都发动了起来,加入我的测试课堂,守着两台电脑、六部手机进行模拟演练……焦头烂额的两周过去了,时断时续的测试结果让我接近崩溃。

关键时刻,还是要靠组织。教研室同事们通过建立线上沟通渠道,启动线上教学压力测试模式。白天测卡顿,晚上十点以后继续,先要搞清楚是不是网速的问题。经过教研室的反复测试和研究,我们选择了群课堂和腾讯电话两种方式,确保安全顺畅。

    组织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温暖的。对一名青年教师来说,教研室的助力是我最大的保障,是我的信心之源。当我坐在电脑前,认真忘我的讲课的时候,曾经深夜测试的抓狂早已随风飘散。

    二、线上授课可能极大促动思政课教学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与大灾大难的抗争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的进步史。我们思政课也一样,疫情之下,我们被迫开展纯粹的线上教学,虽然有平台通道等问题,但是线上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给我们以后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第一,快。线上授课改变了教室授课的师生互动模式,把一对一(一对多的排列本质上也是一对一)彻底地变成了一对多。学生签到就在刹那之间搞定,学生同时回答和提问互不干扰,老师可以同时接受学生的信息,快速做出合归类整合,并进行逻辑排序,更好地、更系统地进行回复。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充分延展了有效授课时间。

第二,潮。“互联网+”,或者说“线上+”,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契合青少年大学生的审美和习惯。用好线上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从我的第一次课来看,线上授课,同学们提问的积极性高,问题有深度,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有表达和求知的欲望。对于思政课来说,这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只有关注,才有关心。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大学生们关注思政,关心思政,把思政教育溶解于潜移默化之间。

    快,是方法论,给我们提升教学效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潮,是形而上学,给我们的授课语态提出了新的思考。通过“线上+”的表达,我们有了当代大学生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真实的问题诉求,这就是大数据,这就是群体画像。基于此的解决方案,也许就是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