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人讲坛第六期】何镜堂院士与哈工大学子共谈建筑、人生与时代

       为回望哈工大百年征程,展望建筑学科未来发展蓝图,凝聚共识、传承精神。带领全校师生眺望新百年征程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激励全体哈工大人继续为实现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建筑学院于6月6日下午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开展了百年百人讲坛“何镜堂院士与哈工大学子共谈建筑、人生与时代”。建筑学院院长孙澄出席本次讲座并致辞。
       本场活动邀请到建筑界泰斗、“中国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共享院士何镜堂先生,讲述他对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独到见解,并与他心念的哈工大学子在云端共话建筑、人生与时代。
       何院士的讲座围绕设计引领城市、建筑记录时代这一主题展开。讲座中,何先生提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建筑科学或者城市科学受很多艺术影响,物质、精神、科学等因素都会为城市带来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归结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从地域来看,无论城市还是建筑,都是接地气的、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每一座建筑必须与当时当地的环境、气候和文化融合在一起,从地域的角度发现它的特点;从文化角度看,文化是一个城市和建筑的灵魂,是建筑的最高层次,任何一个城市离不开文化,世界上留存下来的建筑都是城市的文化留存;从时代角度看,建筑离不开时代,与社会的具体显示情况息息相关。因此,一个建筑,必须和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艺术相融合,地域、文化、时代三个因素需要融合理解,从而形成一座建筑。把上述概念提升到哲学的角度理解,从实践角度看是可持续发展的,从空间角度看是整体的,构成了建筑的基本概念。他们和地域、文化、时代这三个简单而又包含无限可能的词汇一同,融合构筑了我的建筑创作构思的原点和哲学基础,即“两观三性”,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应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何院士的讲座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启发和感触。讲座中,何院士把地域、文化、时代看作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一个合乎逻辑的设计构思过程常常是从地域特点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依据;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科技、观念相结合;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观加以把握,形成“三性”和谐统一的城市建筑。
       接下来,何院士向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作品:代表着民族复兴的世博会中国馆;记录了民族灾难,体现了民族伤痛,更体现了文化是建筑的灵魂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日本731部队遗址罪证陈列馆;作为国家主权的历史明证的中国南海博物馆;展现了“一国两制”新篇章的历史记忆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体现“两弹一星”精神,代表中华民族辉煌伟业的精神殿堂的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大地震灾害的历史记忆和纪念场的映秀震中纪念地。
       在此基础上,何院士以近期创作的作品与实践举例,如何践行两观三性论”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包括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罪证陈列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改扩建工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济宁图书馆、珠海凤凰山景观塔概念设计、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广州海心沙人行天桥等作品。
       分享结束后,哈工大师生们在云端与何院士进行了热切的交流。最后,何镜堂院士对建筑学院的未来发展提出期望,对哈工大百年校庆和建筑学院百年院庆表达了美好祝愿。
       嘉宾微语录:
       ①我们要秉持着“学建筑先学做人”的学习理念才行。
       ②面对困难,不要怕输、输多了总会赢的。
       ③想要成功就要具备四个要素:勤奋、人品、机遇和技能。

image 1588image 1589image 1590image 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