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建筑学院“百年建筑,世纪芳华”建筑学学术周第四日 筑学思:教学术新知,育世纪新才”学者论坛+学子之夜成功举办

2020年6月4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百年建筑,世纪芳华”建筑学学术周第四日“HIT建筑百年——筑学思:教学术新知,育世纪新才”学者论坛+学子之夜主题报告会在云端成功举办。本次主题报告会分为学者论坛和学子之夜两个环节,学者论坛活动邀请到在高校教书育人的哈工大校友,带来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讲述学术新知。学子之夜活动邀请到海外留学的学子代表,讲述如何向新世纪英才的目标努力,并邀请优秀的学长与他们对谈,共议全新未来将如何开创。

本次报告会在欢快的乐曲声陪伴下,建筑学院全体教师对母校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的视频拉开序幕。开场环节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薛名辉主持。薛主任首先介绍今天到直播间的各位主讲嘉宾与对讲嘉宾,并欢迎各位参加本次论坛的师生。

接下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孙澄发表致辞,祝愿大家携手并进,共同前行,预祝今天的论坛圆满成功,展望下一个百年发展。

 

学者论坛

主题报告环节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薛明辉副教授和张宇副教授主持。薛主任简要介绍了本次主题报告会的主要日程。随后,请出各位嘉宾做精彩的学术报告。

主题演讲回顾一

演讲嘉宾:李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所长

李飚教授为大家带来了《数字设计的教研探索》为题目的主题报告,李老师首先介绍了东南大学的数字设计的培养体系,播放了学生制作的数字设计作品以及数控建造与现场搭建的视频。基于悬链线的原理,展示了较多的应用案例,建立逻辑关系,让电脑直接生成众多方案。采用其他学科的方法,例如有限元方法产生的新成果和现场建成效果。然后介绍了基于规则与数据的生成设计的具体方法,采用拓扑关系呈现多种建筑布局的可能,用算法去解决徽州民居聚落的结构和院落关系。最后,介绍了采用大数据聚类的办法,分析校园布局特征的中外差异。

 

主题演讲回顾二

演讲嘉宾:陆邵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陆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空间叙述那点事》为题目的主题报告,主要介绍空间叙事的基本概念与相关实践探索。将空间叙事定义为让空间讲个可体验的故事,呈现、组构隐含的独特的人文信息,进而引发使用者有意味的深层体验与积极的生活事件。以柯布西耶的绘画作品为例,强调人文素养和生活场景,是目前教育体制忽略的内容。然后,介绍空间叙事、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差别,提出空间叙事的特征要素由场、事、物组成,主要适用于文博建筑、宗教仪式纪念性空间等建筑类型。最后,从物像叙事、场所叙事、事件叙事等三个角度,提出实践案例。

 

主题演讲回顾三

演讲嘉宾:盛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建筑系主任

盛强副教授以《回归日常生活数据化设计的科研与教学》为主题,提出疫情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首先简要介绍研究日常生活的必要性,举例说明信息时代城市商业分布变化,基于街景时光机数据,量化分析步行可达性对商业数量和分布的影响日益增强。通过对修车大爷的研究,解码社区服务功能的空间DNA,分析各修车店的分布与使用状况,以及自组织的行为在空间的分布规律。然后,提出近期关注的三个问题,哪些业态是社区型业态?社区级活力中心是如何被筛选出来的?以及社区活力中心具有怎样的空间特征?接着介绍了菜市场内部空间业态分布的研究现状,基于监控视频数据分析菜市场内部的顾客行为空间分布规律。最后,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疫情期间的数据化设计教学,充分利用数据时代的技术成果,探索数据时代的研究型设计教学模式,介绍以手机信令在数据化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指出从物本建筑学(材料—建造系列)走向人本建筑学(空间—行为系列)的发展趋势。

 

主题演讲回顾四

演讲嘉宾:张力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助理教授,院长助理

张力智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以《“楼上厅”的故事》为题目的主题报告,分享了多年来对中国建筑历史,尤其是民居建筑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张力智老师首先从田野调查中发现的在浙江省建德乡村中存在的一种二层高大开敞的民居建筑类型为研究原点,旁征博引,将这种建筑与宋明时期的方志等古籍中的文献记载相对应,并通过与徽州、宁波等地的民居相类比,发现这种“楼上厅”的形式是一种在浙江、徽州、苏淞地区广泛存在的民居形制。接下来,张力智老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进一步对建筑形式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引领大家体会不同时代文人士大夫风气的变化,启发大家从“小”的民居建筑中解读出大历史,从而发掘民居建筑遗产更多的文化价值。

 

主题演讲回顾五

演讲嘉宾:韩昀松,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院长学术事务助理,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韩昀松副教授分享了对于建筑的绿色性能优化的一些思考,从绿色性能优化设计中面临的新挑战开始,讨论如何从思想和理论的角度发现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韩昀松副教授从建筑环境信息集成技术、数据驱动性能预测技术,优化设计决策支持技术等三个方面分别深入介绍了多种工具和方法,比如设计评价一体化、低空摄影的建筑环境信息建模、参数化编程工具整合、建筑绿色性能参数化模拟方法与技术、建筑能耗与光热性能神经网络预测建模、GANN-BIM设计平台实践应用等。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设计精度,为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报告的最后,韩昀松副教授以建筑产业智能化的发展及计算性设计课题的设立为结尾,展望了哈工大建筑学院即将要设置的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的广阔前景。

薛名辉老师认为韩老师的讲座代表了新一代哈工大青年学者的紧跟时代前沿的研究风采。

 

校友对谈回顾

在主题报告后,薛名辉副教授继续主持了互动交流环节,由嘉宾李玲玲,白小鹏,张健,黄勇,夏柏树,马英,齐奕,徐洪澎,罗鹏等多位教授围绕着主题报告中的主要话题,和由此引发的建筑设计教育中教与学的话题进行了交流。几位嘉宾都深情地回忆起了在哈工大求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并对母校的教育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在对谈环节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李玲玲教授回忆了在一线教学中最难忘的经历。回顾往昔,李老师首先表达了对母校的感谢和祝福。随后回忆了民用建筑教研室的一代一代的传承过程,以自己在大学时期的第一个设计课举例,表示老一辈先生们严谨的教学态度与言传身教深深的影响着自己的教学工作,自己也会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哈工大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精神传递下去,这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是精神文化的传承。

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白小鹏教授介绍了自己在哈工大多年来工作生活的感悟,分享了建筑学院教师多年来对于“教”与“会”关系的体悟。白小鹏教授谈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在专业上熟练掌握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学生,并且结合学生的理想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在教学工作中,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教学,并且始终要保持一种平静的教学状态。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黄勇教授回忆了自己在母校从本科-硕士再到博士的学习经历,在20年的实践里经历了母校的成长、三次校庆,深刻的体会到从哈建到哈工大的转变过程。黄勇教授感慨老先生们的感人事迹,在自己设计课中,李行老师在寒冬之中身着单鞋依旧认真持续的在拍摄作业。侯幼彬先生的建筑史课可以说是当时学生们最喜欢的课之一,侯先生老师每堂课都会早到起板书草稿,在绘制的过程中认真专注。以至于“无视”遗忘不上课的指令。老先生们认真教学的细节令人十分动容。最后黄勇教授深情地祝福母校百年生日快乐!

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夏柏树教授应主持人“从更加开拓的视野看曾在哈工大的教学实践启发”问题做出回应,夏老师指出自89年在哈工大学习后,经历了母校从哈建工到哈建大再到哈工大的建校历史,在工大求是创造的经历是值得自己一生坚守的宝贵财富。在哈工大期间,老一辈先生对自己影响颇大,即便如今已经离开工大,但依旧坚持老先生们传承给自己的哈工大精神,在其他院校、其他领域发光发热,承接建筑教育领域的发展任务和责任。最后,在百年校庆之际,夏老师祝愿哈工大建筑学院在各位老师领导的带领下延续属于哈工大的灿烂辉煌。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陆邵明教授,回忆了自己当年求学时记笔记的经历和上快题课的经历,并指出正是通过这些经历,培养了自己多年来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快速反映、灵活应对的工作方法,以及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的能力。而后陆邵明教授又深情地回忆了上学时期教导过自己几位老教师们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同学之间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状态,最后衷心地期待工大建筑学派再出现一批标志性人才,未来会有更多、更好、更开放的学术成果出现!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健教授就“哈工大教育优势与特色,工大精神的传承”话题进行了回复。在谈话之始,张老师首先向母校提出感谢,荣幸参加此次哈工大百年校庆“百年建筑、世纪芳华”系列讲座会谈,并代表在北建工的哈工大校友向哈工大表示热烈祝贺,向孙澄院长未代表的哈工大教师表示敬意。在谈到自己曾经在工大的学习经历,张老师指出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侯幼彬老先生的建筑史课,每次都人满为患,收获颇丰。正是这些老一辈哈工建筑人认真的治学态度让工大建筑学学科的影响力十足,进而能够让自己在北建工传承着工大精神。最后祝母校生日快乐,在下一个百年之际创造精彩,拥抱辉煌!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马英教授首先提起自己求学和工作期间学校几次更名的趣事,表示在哈工大的求学记忆终生难忘。本科是基本设计思想的懵懂期,而自己在哈工大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期间正是建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建筑研究室及建筑技术研究二室的几位老先生,比如梅季魁先生、张伶伶先生的教导都让自己受益匪浅。马英教授认为哈工大的教学特点是有着非常深厚的研究基础和教学基础,卧虎藏龙,数十年以来几代工大人形成的良好的研究及教学人才团队建设优势,在中国的建筑界起到标杆作用。最后马英教授衷心祝愿哈工大越来越好。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齐奕老师,作为青年一代哈工大人的代表,表示从哈工大多位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太多的东西,比如张姗姗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指导和鼓励,白老师的学术思维的思辨性,每次讨论的时候都有好想法,孙澄老师启发和循循善诱的帮助。齐奕老师认为哈工大老师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服,老师们对于青年学生放手去探索的的鼓励表示感恩,感谢母校的栽培。最后齐奕老师送上对母校的祝福,祝母校祝学院越来越好。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徐洪澎教授,首先谈起老先生对于校庆的激动之情,并对师兄弟在云端再聚首表示庆祝。而后,徐洪澎教授对于有机会在百年工大度过大学时光进行学习表示感恩,但感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压力,建筑业和建筑教育的发展都非常快速,需要广大坚守学院的教师更加投入地工作,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并且结合广大校友的力量,祝福在下一个一百年迎来更大的辉煌。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罗鹏副教授表示几天来也都坚守在屏幕前聆听哈工大的学术报告,追踪师兄弟们最新的研究现状。罗鹏副教授回忆起第一个元旦晚会,在走廊里布置场地,12点敲钟事在画室里师生欢聚的情景,他表示感受到了哈工大建筑学院师生融合、同学融合的深厚感情。而后罗鹏副教授又继续回忆期迎新晚会的准备以及田径队大翻盘夺魁的场景,并认为这些都是哈工大人在坚守中的传承、在艰苦条件下的奋斗,在面对困难争优创先的精神的体现。而后罗鹏副教授又提起哈工大在中国建筑行业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认真践行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大船我们来拉”的精神。接着,罗鹏副教授又深情地回忆起了多位老教师的教育、以及各地校友相见的情景,这是校友的情怀,更是社会的共同体。最后罗鹏副教授祝福百年哈工大,同时祝福自己的导师梅季魁先生九十华诞生日快乐!

对谈嘉宾合影

 

学子之夜

学子之夜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董宇副教授和连菲副教授主持。董宇老师简要介绍了本次主题报告会的日程,连菲老师介绍了讲座嘉宾。随后,请出各位嘉宾做精彩的学术报告。

主题演讲回顾六

演讲嘉宾:田润稼,2018届哈工大建筑学学士哈佛大学设计学硕士在读

田润稼同学以Architecture with(out) representation为题展开了对于建筑表达的理解与讨论。田同学认为建筑是人类通过建造对环境进行应对的总和,同时也诱发了他对于人类是如何通过与自然的相处从而引发出一系列设计智慧的思考。田同学将Representation比作一种内在的应激反应,之后又引用了Lawrence Halprin的话,将表现理解为一种乐谱,一种可以通过图像或其他信息表达方式所表现的乐谱。由于建筑学不是一门显性(explicit)学科,很难通过言传来意会,但是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将建筑学中的隐性(implicit)用新技术和方法来表现,譬如机器学习、各类算法等。田同学认为,对于Design intelligence的理解和解构可通过诸如人工神经网络对人类设计过程的学习,进而对其所训练出的模型开展进一步的分析来反向解析人类设计师是如何做设计的,因此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种方法与工具来解构和解释人类设计这个黑箱过程。最后,田同学认为人工智能的诞生不会磨灭建筑学的活力,反而将在未来成为引发建筑学成为一个能够被显性理解和学习的学科的催化剂。

 

主题演讲回顾七

演讲嘉宾:张啸,2017届哈工大建筑学学士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在读

张啸同学以“找形—算法介入设计的一种方式”为题进行了自己对于建筑形态找寻和生成的分享。首先,张同学抛出了“何为找形”的问题,因为自然已有形,所以他认为建筑的形大都来自于自然,如悉尼歌剧院顶棚与浪花形态的相似等,而通过算法生成逻辑,同样能够达到找形的目的,如图灵纹、Voronoi Diagram等算法逻辑。第三种找形方式则可通过物理力学算法,以力生形、以形驭力,如自然的风化过程、受重力影响的沙堆的自然形成等。张同学简述了物理找形到算法找形相关计算机设计工具的发展历史,并举例说明了自己从基形到找形,再到成形的全过程实践案例。目前,由于受到建造工艺革新的影响,如三维打印等,使得目前的找形方式拥有了更多样化的路径。此外,找形也可以是为了特定目标优化的过程,包括通过使用深度学习来找寻最佳运动状态的骨骼与肌肉运动过程等,都将在未来,为找形的这个过程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支撑。

 

主题演讲回顾八

演讲嘉宾:王博慧,2017届哈工大建筑学学士 早稻田大学博士一年级在读

王博慧同学对认识城市空间的多元视角进行了主题讨论和分享。首先,王同学提出城市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视角来进行认识,例如,建设行为可被理解为合成代谢过程,而破坏行为则是分解代谢过程,因此,只有一个优质的代谢过程才能让城市生态系统维持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而城市更新就是分解代谢转为合成代谢的转变过程的典型代表。此外,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多样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因其意味着更多的反馈机制和更复杂的组织机构。之后,王同学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视角对城市进行了认知,如城市的辉煌与罪恶的孪生性及其对应的城市熵值产生的过程,以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碳排放大幅度减少为例解释了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熵值减少的概念。而从数学的视角出发,王同学试图通过幂律来认识城市中各种问题的发展,进而总结出,科技的发展是最终能够使因超线性(幂律)发展所带来的系统必然崩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重生的原因。



主题演讲回顾九

演讲嘉宾:伊浏,2018届哈工大建筑学学士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在读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在读

伊浏同学以建筑走下圣坛为题,分享了对于建筑的理解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心路历程。在研究生阶段,伊同学在同济接触到了与哲学有关的知识,而在米兰理工则接触到了社会学有关的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意识到学习建筑本质是进行思考的过程,更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同时伊同学进一步分享了自己在本科毕业设计中所领悟到的资本和建筑空间产生之间的关系。之后,伊同学谈到了自己第一个现实设计项目是如何让他体验到建筑设计过程与现实冲突的艰辛,并谈到了诸多自己在实际设计项目中的所见所想,继而反思了自己过往的在校学习经历。伊同学进一步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对人的参与与城市之间的意义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建筑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建筑教育则是将人培养成一个有趣的文化学者。最后,伊同学对哈工大百年校庆送出了诚挚的祝福,并希望学弟学妹们多走走,多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去体验建筑和人生。

 

主题演讲回顾十

演讲嘉宾:杜柏良,2016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学士,MIT建筑学硕士,Santos Prescott and Associates在职

杜柏良同学分享了题为《逆学习与再寻找》的讲座,回顾了在MIT进行最后一个设计的启示。首先,他介绍了自己在建筑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学习老师的模式和建筑观点。通过剖析research和unlearn的内涵,强调需要不断放下学习中的预设。然后,他介绍了MIT第三设计课的内容、教师和组织形式。他着重强调了第三设计课动态的、交互式的、非线性的教学模式,以及老师传达的对research的理解。最后,他介绍了自己第三设计课的成果。

 

嘉宾对谈

在董宇老师总结了以上讲座之后,连菲老师请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邱信贤教授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刘洋教授对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相关话题进行探讨。邱信贤老师通过自身的经历探讨了建筑本身的特质,并提出了建筑的表现具有时代意义。随后,刘洋老师总结了听过同学们讲座后的感触,他认为建筑从黑箱到白箱的过程是可知的,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就连菲老师提出的问题,刘老师更提出了对未来建筑学科边界拓展的认识,基于实践项目阐明了新的城市策略,并对未来城市发展进行了展望。连菲老师总结了对谈嘉宾的发言,并展望了多学科交叉的未来。

董宇老师就本科生提出的“建筑设计的切入点、构造的方法和生成的顺序是怎样的?”对MAT超级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唐康硕进行了提问。唐康硕首先介绍了事务所和大型设计机构的区别。随后,他介绍了建筑师和业主共同决策的过程,施工控制过程和设计实现的周期。从实际项目的角度,他提出了建筑师的坚持和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非常重要。

董宇老师随后邀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叶洋老师进行分享。叶老师首先表达了对校友和同学们的欢迎,并总结了学子们的讲座。然后,叶老师表达了对母校的百年校庆的祝福。

紧随其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尹逊之老师对杜柏良的展示表达了感想。他针对“如何寻找设计切入点”这一问题,通过建筑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他认为好的作品是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结合,并列举许多建筑师的案例进行阐释。他目前鼓励学生从建筑技术,尤其是构造的角度入手。杜柏良就“如何产生概念”和“概念如何赋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概念不来源于建筑本身,而来源于其他因素的限制。他人为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多实践、多犯错、多反思、多领悟来解答。就“设计如何深入”的问题,他讲述了自己在两间事务所工作的经历,并且将设计深入贯彻到行动和思想中。

连菲老师替线上本科生提问“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共存关系如何考虑?”并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虞刚教授和宋科老师进行对谈。虞刚教授针对伊浏同学的分享进行了探讨,他通过《建筑五柱式》一书说明了提高建筑效率和建筑学意义的关系。他提出一个问题并引发了大家的深思“新的技术不断地出现,技术不断地从建筑学中剥离,那么最新的建筑技术真的能解决建筑学本身发展之间的关系吗?”连菲老师反思,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下,我们在向前看的同时,是否应该也回头看呢?随后,宋科老师总结了伊浏同学的分享,他认为伊浏反思目前生活和工作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朱剑飞老师《形式与政治》一书的简要介绍,宋老师阐明了建筑及社会的关系,认为建筑和社会应该在同一个框架中被思考、被理解,并强调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强化建筑之外的反思。他最后提及了对建筑知识系统反思的重要性,提出应梳理建筑学科内部不同知识系统之间的关系。

最后,董宇老师总结了同学们的分享和各位嘉宾的对谈,并对云端的同学们送上了真挚的祝福。薛名辉老师对今天献上分享的同学们表达了感谢,并介绍了接下来精彩的校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