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工委第五期“规划青年说”知行·青年教师沙龙成功举办

2022年12月10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办的“规划青年说”知行·青年教师沙龙在线上召开。

“规划青年说”知行·青年教师沙龙以“多维界面的突破——城市更新中城市设计教学知与行”为主题,由九位研讨嘉宾针对五个议题进行交流讨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何兴华副理事长受邀线上参会。

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城市设计教研室主任戴锏副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特色学科方向负责人刘堃副教授主持。

“规划青年说”知行·青年教师沙龙参会人员开幕合影

 

一、致辞

致辞嘉宾

董  慰

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哈工大“董慰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董慰老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向各位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董慰老师指出“规划青年说”知行·青年教师沙龙是青工委第一次做人才培养相关的专题活动,也是为高校与企业构建知行合一的连接桥梁。知与行,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城市、认识城市问题与解决城市问题必不可少的两个过程,但其内在逻辑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教学而言,知行合一更为重要,一方面意味着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认知、分析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这对于教师而言,就意味着要不断摸索和把握教学界面,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地打破界面,让学生自如地在教学和实践领域习得本领。

 

二、议题讨论

(1)如何突破课程与课题的界面?——课程改革:如何组织和开展教学过程?

议题解读

戴  锏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城市设计教研室主任

传统城市设计课程体系与现实的课程安排存在众多难以突破的问题,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内容,适当的将科研课题和教研课题引入课程体系,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讨论重点。

议题1解读

在解读议题基础上,戴锏老师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哈工大城市设计课程体系及其正在进行中的课程改革框架基本思路。戴锏老师首先从哈工大的城市设计传统——城市设计双桥思维培养入手,提出哈工大的城市设计教育重在体现设计思维与管控思维双向引导,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哈工大城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在坚守传统教学内核的同时也注重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们的知行合一,加设了专题实践、虚拟仿真课、大师讲堂等多种类型课程模块进行改革尝试,希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热情。

传统、转型、发展——哈工大城市设计教学与创新思考

报告人:戴锏

嘉宾讨论

陈  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导、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陈晨老师认为,结合真实项目或强化真实情境,或者结合设计竞赛,都可以有效突破课程与课题的界面。按照指导老师擅长的领域选择“城市设计基地”,引入多专业合作、产教融合的多元视角,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黄健翔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可持续高密度城市实验室联席主任城市设计专业负责人

黄健翔老师分享了香港的城市设计教育。与传统以老八校为代表的城市设计教育体系不同,香港大学的城市设计教育主要在硕士阶段,授予城市设计硕士文凭。在规定学制中,学生们会完成从香港假题、海外真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三个阶段。这种由近及远的课程体系为学生们了解城市设计、掌握技术手法、打开国际视野、重视本土文脉、进行多部门协调提供引导,为培养知行合一的城市设计人才奠定基础。

 

(2)如何突破教学与实践的界面?——教学改革:如何调动和整合行业资源?

议题解读

戴  锏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城市设计教研室主任

当前,面对复杂的环境、产权关系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学校内的团队资源与实验室平台。在新时代、新情境下,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如何有效将公共政策、行业资料、新型实践调动起来,整合为综合性的课程教学资源。

议题2解读

嘉宾讨论

侯  鑫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导、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

侯鑫老师认为在城市更新迈入存量规划的时代,即从“大规划”到“小织补”,城市的“剩余空间”再次被激活,城市设计教育应该积极应对。对此,介绍了天津大学城市设计教学的解决思路。首先是全教学周期的融入城市设计,从大一到大五全程涵盖城市设计内容;其次是精细化课程设置;最后是传统基本功训练基础上展开多种发展方向。近年来,因应线上教学需求,课程设置开展基于“互联网+”方法的存量规划课程育人模式探索,并从“融”、“汇”、“贯”、“通”四个方面阐述教学思路。“融”是融内核,以互联网+社会实践的存量规划为育人导向。“汇”是汇资源,打造互联网+业界资源的SPOC课程建设。“贯”是贯全程,针对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的全周期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构建。“通”是通素质,开展互联网+线下互为补充的全方位美育教育。

无线、有限与无限——天津大学城市设计网络教学方法的探索

报告人:侯鑫

林辰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高级规划师、上海分院院长助理

林辰辉高级规划师从设计院角度谈对城市设计知与行的三点认识。第一,在行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教学还是实践都应该转型。我们将自己定位在“服务城市的真需求、解决城市的真问题”上,围绕全龄友好、围绕低碳建设、围绕城市安全、围绕重大投资项目策划、围绕生境花园建设等,开展了许多丰富、有趣的实践工作。第二,高校不仅应该结合竞赛开展设计教学,更应该结合实践项目开展设计教学。可以与设计院联合,让学生直面规划管理方、项目开发方、项目运营方,直面项目在设计-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让设计的理念、策略更具有可操作性。第三,为了解决项目开发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开展设计以外的课程很重要。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从“有没有”进入“好不好”的阶段,这时建设空间并不应该是设计的全部,建设空间以外的策划、投资、运营、管理等工作也非常重要,引入建设空间以外的知识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刘  堃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导、城市设计特色学科方向负责人

刘堃老师认为当前行业发展正处于转型与瓶颈期,在此背景下,高校在行业中应发挥何种作用,是我们一直思考和需要突破的问题。高校作为科研引导的实验部门,可以面向社会和行业进行更小微的探索,鼓励学生们与甲方进行直接的碰撞,将传统的项目推进式设计教学转为逻辑推导式教学。

 

(3)如何突破空间与社会的界面?——知识更迭:如何适应转型中知识体系变化?

议题解读

刘  堃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导、城市设计特色学科方向负责人

城市设计肩负着社会改良的职业责任,本质就具有浓厚的社会导向,在如今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空间规模不再大跨步扩张,社会空间环境变得愈加复杂,需要重新理清社会和空间的关系,理清空间和社会如何相互作用,才能推动城市真正的高品质发展。

议题3解读

嘉宾讨论

胡友培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系设计教研室主任

胡友培老师从两个问题引入对建筑师和规划师的综合思考,并分别对城市设计教学体系、设计课程的语境与议题、研究生研究型设计教学提出探索。他指出对于建筑学学生而言,通过城市设计相关教学,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将视野从建筑单体拓展到城市建筑、人居环境尺度。思考“大”问题,建立起围绕专业核心知识技能(对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与创造)的专业自信,最终回到“小”问题。在研究生阶段,城市设计课程可以适当突出研究性、探索性。课程重点不再是知识技能的培养,而是培养学生的城市问题意识,以及通过研究促进设计的思维习惯,同时形成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设计问题的工作方式。以研究带设计,以设计促研究。

关于“都市区建筑学系列”的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探索

报告人:胡友培

黄  鹤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导、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黄鹤老师认为面对城市设计转型,应从空间闲置转为存量语境。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时保持本心,结合当下复杂环境背景,进行多价值维度下的综合决策及其空间应对。面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设计应结合前置性的价值判断和后验性的技术工具,使设计更理性化、更人性化。这也是对城市设计的“道”与“术”的讨论,面对城市的复杂演进和技术的蓬勃兴起,坚守对城市空间规律的认知与把握,积极采用多学科领域的技术工具,在“不变”与“变”的统筹前行,一直是清华城市设计教学中关注的内容。

谭文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谭文勇老师提出了当前的城市设计教学,应将空间和社会的真正结合。目前部分本科生将这两方面合理融合有认识,但理解高度仍十分有限。未来还应不断探索,如何通过专题研究、实践课程等方式让学生们进一步深化理解城市设计过程中的空间与社会可以有机结合的问题。

陈  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导、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陈晨老师认为,要突破空间与社会情境的界面,需要在系统性(产业/交通/土地/功能/建筑/形态/历史文化/开放空间/生态)的基础上,十分重视设定基于真实情境的干预方向。重点在于:一方面应做到重视社会性,如关注城市更新的人本化或对特征人群进行深度调查;另一方面应关注政策性,在设计中强调上位规划和地区的政策愿景。

 

(4)如何突破设计与技术的界面?——能力培养:如何理解与发挥新技术手段的价值?

议题解读

刘  堃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导、城市设计特色学科方向负责人

原有城市设计课程借助于传统调研、设计逻辑、创新方案、综合表达等方式培养学生基本技能,面向当前技术快速更迭演进的环境,教学如何能更好的赋能是现阶段的热门话题。如何将新型技术方式与课程体系相融合,突破设计和技术的界面,从而赋予学生新时代的设计能力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重要议题。

议题4解读

嘉宾讨论

黄  鹤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导、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黄鹤老师指出一直以来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形态导向是明显的,现阶段在复杂存量更新条件下的城市设计教学,方案生成阶段从传统形态学主导的经验教学进一步细分为认知判断、方案生成和成效分析三个部分。城市设计教学中的方案生成部分目前有新技术工具的协助,但仍然应强化形态设计教学的统领作用,这是基于多维信息统筹分析后的空间决策,对学生而言,形态生成背后是价值观的塑造也是综合能力的训练,一直都是教学中的内核。由价值判断基础上的方案生成环节统领驾驭前端的认知判断和后端的成效分析,这两个环节应积极结合现有的技术工具,如数据分析、城市模型、VR/AR技术等,使设计方案更理性,也应积极探索互动式、参数化的教学科研融合。

城市设计教学中“传统经验+技术工具”的协同

报告人:黄鹤

黄健翔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可持续高密度城市实验室联席主任城市设计专业负责人

黄健翔老师首先系统地分析了设计与科学思维范式的鸿沟,体现为在目标设置上是方案导向还是问题导向,在手段上是案例与观察还是随机对照实验,在认知上,是知识的适用性还是知识的普适性。接着,黄老师以人脑结构与认知行为关联性,提出认知与理性并不能直接驱动设计和行为。在此基础上,需要借助于科学技术工具来辅助完成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联。这也是香港大学城市设计课程体系中一直引入科技工具的原因。随后,黄健翔老师以创立于1988年的香港大学城市设计硕士课——城市设计技术与创新课为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课程中对于知体系:逻辑与批判思维训练;行:设计思维主与解决问题训练方面的经验,并从感知、设计、优化与落实四个方向支撑城市设计的探索。

数字科技与城市设计教育的融合:以香港大学城市设计硕士专业为例

报告人:黄健翔

林辰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高级规划师、上海分院院长助理

林辰辉高级规划师认为当前技术与设计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他认为,技术一方面是指数字化支持规划技术,通过识别企业活动、人群特征、建成环境特征等,不论在城市尺度还是在街区尺度,都让设计更加精确;另一方面,是指规划师了解前沿建筑/基建技术,以低碳工作为例,前沿的低碳技术主要掌握在企业手中,且更新迭代较快,只有充分了解这些低碳技术供应商的情况,才能切实推进低碳建设工作。当然也要辩证地看待技术和设计之间的关系,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因此,设计工作通常需要平衡好技术逻辑和社会逻辑,新技术的应用并不能替代设计工作本身。

 

(5)如何突破教学与竞赛的界面?——价值传导: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议题解读

刘  堃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导、城市设计特色学科方向负责人

设计竞赛相比传统课程设计具有更加明确的价值导向,如何将学生的单一导向思维转变为多维导向思维,突破教学与竞赛的界面,提升学生们在学习城市设计中的热情和积极性是本议题所讨论的内容。

议题5解读

嘉宾讨论

谭文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谭文勇老师首先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参与城市设计竞赛的基本情况以及获奖情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重庆大学的获奖概况以及相关原因,指出当前激烈的学习竞争环境使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目标导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当然这也是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未来希望城市设计课程体系中遵循教学规律,更多回归到设计课程的全过程设计本身,或者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更多类型的竞赛接触面,可以更加有效突破教学与竞赛之间的界面。

教学与竞赛

报告人:谭文勇

陈  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导、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陈晨老师认为突破教学与竞赛的界面重点在于教师的合理引导。课程与设计竞赛良好结合,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陈晨老师结合同济大学在设计竞赛方面的案例分析突破教学与设计竞赛的界面可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结合指导老师擅长的领域或实践项目选择“城市设计基地”;二是寻找真实情境,用深度的现状调查作为支撑,如与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暑期社会实践、研究生硕士论文或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三是深刻准确理解竞赛主题,并创造性地回应主题;四是高度重视案例研究环节。

追求真实情境的城市设计教学探索

报告人:陈晨

侯  鑫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导、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

侯鑫老师介绍了天大组织竞赛的心得体会,指出以学生兴趣为主导,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设计热情。老师基于过程和经验进行指导,注重过程教育与良好的教学氛围。面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作业评价标准多元化有助于因材施教。

经过5个半小时的分享与交流,青工委第五期“规划青年说”知行·青年教师沙龙圆满结束。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教师云相聚,围绕上述五个议题开展精彩的探讨,为高质量发展中的城市设计教学提出教育改革途径。

“规划青年说”知行·青年教师沙龙参会人员结束合影